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芬克勒问题》中友谊的存在主义解读
《大块》英汉笔译报告:语篇衔接的实现策略
《石田三成的青春》(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论穆齐尔作品中的病态书写--以《没有个性的人》为例
论罗贝托·波拉尼奥作品中的流亡主题--以《荒野侦探》和《2666》为例
论自然主义文学的生理描写--以左拉的《小酒店》《娜娜》为例
女性的重生:西尔维娅·普拉斯《钟形罩》之疾病叙事解读
纳丁·戈迪默小说《偶遇者》的叙事策略研究
论魏晋动物赋的成就、成因与意义
安多民间爱情叙事诗研究
高行健实验戏剧理论和创作研究
余华与小林多喜二创作的“底层书写”研究
家园建构与精神还乡--托妮·莫里森《天堂》与阎连科《受活》家园主题比较研究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在“五四”时期的引介与影响
卡夫卡与余华小说权力书写比较研究--以《城堡》和《第七天》为例
逃离与回归--《美狄亚》《玩偶之家》《逃离》中的女性逃离母题比较研究
纳博科夫文学批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徐复观思想的形成与转进
从三重镜像看旧金山唐人街“越界体验”,1860s-1920s
陆游诗歌中的饮食书写
六朝上清派与记梦文学关系研究
新世纪小说中的疾病与医疗书写:2000-2010
自我介入及方式:张爱玲与其作品的世界传播
新时期以来中国学者“身份认同”研究述评
骆宾基小说研究
谶纬与汉赋
中国掘宝故事的文化解析
新世纪以来“70后”作家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书写
汉镜铭文中的诗歌研究
魏晋南北朝“人鬼恋”故事研究
章回体才子佳人小说研究
马其昶散文研究
黎庶昌散文艺术研究
梅洁报告文学审美品格探微
新时期小说中的“闯入者故事”
战后初期马华诗歌的空间与地域形态衍变--以《南洋商报》为例
文化批评视野下的林湄小说研究
《万叶集》中的萩花和歌研究
论《觉醒》中艾德娜的死亡美学
后殖民语境下的浪漫主义困境:《耻》中通过阅读与写作的自我身份寻求
《地海传奇》的道义奇幻与奇妙道思
自然·人·和谐--《听客溪的朝圣》的生态批评解读
出离家的藩篱:《持家》中的空间和女性主体性研究
基于解读“万比洛夫之谜”的万比洛夫戏剧艺术特点研究
绕道中国思想的迂回--论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于连的研究策略
黑塞早中期小说中“爱”之主题的变化与发展
艾比与荒漠:生态的与人本的
“极致环境”下的女性叙事--论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身心紊乱
美洲的美狄亚:奇卡诺与拉美文学中的美狄亚原型再创作戏剧比较研究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