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绪论 | 第16-29页 |
一、研究范围与选题意义 | 第16-18页 |
二、魏晋动物赋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4-2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4-2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第一章 动物书写传统的形成与动物赋兴起 | 第29-71页 |
第一节 先秦动物形象书写传统的形成 | 第29-51页 |
一、岩画、彩陶与青铜器等艺术中的动物形象 | 第29-33页 |
二、先秦典籍建构动物形象的基本文化内涵 | 第33-50页 |
三、先秦动物形象演变规律及其意义 | 第50-51页 |
第二节 亦赋亦讔的《荀子·蚕赋》 | 第51-59页 |
一、《荀子·蚕赋》是以赋形式创作的讔 | 第51-53页 |
二、荀子《蚕赋》的创作动机 | 第53-55页 |
三、荀子《蚕赋》的艺术特色 | 第55-56页 |
四、《荀子·蚕赋》的文学史地位与文化意义 | 第56-59页 |
第三节 象其物宜的汉代动物赋 | 第59-71页 |
一、汉代的非动物赋中的动物书写 | 第60-62页 |
二、汉代动物赋的概况 | 第62-66页 |
三、汉代动物赋兴起的原因 | 第66-67页 |
四、汉代动物赋的艺术成就 | 第67-71页 |
第二章 魏晋动物赋的艺术成就 | 第71-114页 |
第一节 千姿百态的动物意象 | 第72-83页 |
一、魏晋动物赋总量为中古动物赋的峰值 | 第72-74页 |
二、魏晋动物赋塑造的动物形象千姿百态 | 第74-78页 |
三、魏晋动物赋的动物形象特点 | 第78-80页 |
四、魏晋动物形象演变 | 第80-83页 |
第二节 四种赋体兼备文赋一枝独秀 | 第83-88页 |
一、四种赋体兼备 文赋一枝独秀 | 第84-87页 |
二、“四体兼备,一枝独秀”的原因 | 第87-88页 |
第三节 三种创作方式的成熟 | 第88-96页 |
一、铺采摛文而浏亮的创作方式 | 第89-93页 |
二、“以己化物,物以情观”创作手法 | 第93页 |
三、喻理比德的构思技巧 | 第93-96页 |
第四节 多种刻画手法与艺术技巧的综合运用 | 第96-109页 |
一、多种刻画手法的综合运用 | 第96-98页 |
二、比兴、用典、夸饰与对仗等技巧的运用 | 第98-109页 |
第五节 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 | 第109-114页 |
一、动物赋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 | 第109-111页 |
二、动物赋俗赋的新变 | 第111-114页 |
第三章 魏晋动物赋繁荣的原因 | 第114-161页 |
第一节 动物的特殊性是重要客观原因 | 第114-123页 |
一、特殊的体貌特征是引起作家关注的首要因素 | 第115-117页 |
二、与人高度一致的生命规律是作家抒情喻理的逻辑基点 | 第117-119页 |
三、动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铺写的重要部分 | 第119-123页 |
第二节 动物观念演变是引动力 | 第123-130页 |
一、“人禽之辨”动物观念制约了汉代动物赋铺写角度与方式 | 第123-124页 |
二、“感类伤情”的动物观念促进了三国抒情类动物赋兴起 | 第124-127页 |
三、“为师、为友”动物观念催生了西晋喻理比德类和体物浏亮类动物赋繁荣 | 第127-129页 |
四、“自在自为”动物观念是东晋动物赋“境”的基础 | 第129-130页 |
第三节 文人心态是主导因素 | 第130-134页 |
一、人才辈出是魏晋动物赋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 第131-132页 |
二、复杂多变的作家心态是意象塑造和艺术风格变化的主导因素 | 第132-134页 |
第四节 动物书写传统提供艺术文化资源 | 第134-152页 |
一、《诗经》对魏晋动物赋的创作缘起与意象塑造的影响 | 第134-138页 |
二、《庄子》中的动物书写奠定了部分动物意象的思想内涵 | 第138-143页 |
三、先秦两汉其他著作中动物书写对魏晋动物赋的影响 | 第143-148页 |
四、魏晋动物赋以汉代动物赋为基础继续发展 | 第148-152页 |
第五节 诗赋发展是重要依托 | 第152-161页 |
一、魏晋诗歌对动物赋的影响 | 第152-156页 |
二、魏晋赋对动物赋创作的影响 | 第156-161页 |
第四章 魏晋动物赋的文化意义与文学影响 | 第161-181页 |
第一节 多重文化意义 | 第161-175页 |
一、动物符瑞赋的符瑞文化价值 | 第161-164页 |
二、动物赋反映有关游艺民俗 | 第164-170页 |
三、以赋的形式传播动物学知识 | 第170-171页 |
四、反映儒道佛思想关系的嬗变 | 第171-175页 |
第二节 深远的文学影响 | 第175-181页 |
一、动物意象种类的奠基 | 第176-178页 |
二、创作方式对南北朝动物赋创作的影响 | 第178-181页 |
第五章 魏晋动物赋有关篇目考论 | 第181-216页 |
第一节 曹植四篇动物赋探析与测年 | 第181-194页 |
一、《离缴雁赋》作时考 | 第183-184页 |
二、《白鹤赋》测年 | 第184-186页 |
三、《蝉赋》测年 | 第186-188页 |
四、《鹦鹉赋》考论 | 第188-194页 |
第二节 建安其他作家动物赋测年 | 第194-199页 |
一、陈阮应等人《鹦鹉赋》当作于建安十六年 | 第194-195页 |
二、王粲《鹦鹉赋》亦作于建安十六年 | 第195-196页 |
三、曹丕《莺赋》王粲《莺赋》应作于建安十五年至二十二年间 | 第196页 |
四、傅巽《蚊赋》应作于兴平二年(195 年)前后 | 第196-199页 |
第三节 《猕猴赋》中阮籍尝试“以道统儒”转型的痛苦 | 第199-202页 |
第四节 由《鹪鹩赋》与《仪凤赋》看西晋士人道路选择 | 第202-216页 |
一、张华《鹪鹩赋》蠡测 | 第203-210页 |
二、傅咸《仪凤赋》考论 | 第210-216页 |
结语 | 第216-219页 |
附录:魏晋动物赋动物分类列表 | 第219-2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229页 |
后记 | 第229-2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