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歌中的饮食书写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2-23页 |
一 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15页 |
二 宋代饮食题材诗歌研究状况 | 第15-18页 |
1 系统性研究 | 第15-16页 |
2 个体研究 | 第16-18页 |
三 古人对陆游饮食题材诗的研究 | 第18-20页 |
四 现当代人对陆游饮食题材诗的研究 | 第20-21页 |
五 总结 | 第21-23页 |
第一章 饮食题材诗背景研究 | 第23-41页 |
第一节 经济背景:饮食增多的时代 | 第23-31页 |
一 农作物产量增多 | 第23-25页 |
二 农作物种类增加 | 第25-28页 |
三 商业贸易繁荣 | 第28-31页 |
第二节 文化背景:饮食文化的发展 | 第31-41页 |
一 南北交流进一步增多 | 第31-33页 |
二 菜肴烹饪技术进一步发展 | 第33-35页 |
三 饮食在文学中比重上升 | 第35-37页 |
四 雅好吃食的宋代诗坛 | 第37-41页 |
第二章 陆游的饮食经历 | 第41-62页 |
第一节 外在因素:陆游的饮食历程 | 第41-55页 |
一 少年时期:饮食偏好成型时期 | 第41-45页 |
二 中年时期:宦游四方的饮食况味 | 第45-51页 |
三 晚年时期:归隐山阴的家乡风味 | 第51-55页 |
第二节 内在因素:陆游的自身条件 | 第55-62页 |
一 陆游的性格因素 | 第55-57页 |
二 陆游的身体状况 | 第57-59页 |
三 陆游的生活习惯 | 第59-62页 |
第三章 陆游的饮食观 | 第62-82页 |
第一节 儒释道与陆游饮食观 | 第62-70页 |
一 道家的影响 | 第63-65页 |
二 儒家的影响 | 第65-67页 |
三 佛家的影响 | 第67-70页 |
第二节 陆游的饮食观 | 第70-82页 |
一 食医结合饮食养生 | 第71-74页 |
二 性好蔬食追求本味 | 第74-77页 |
三 承袭孔孟食以寄志 | 第77-82页 |
第四章 陆游诗歌中的主食与肉食 | 第82-104页 |
第一节 主食 | 第82-94页 |
一 稻 | 第83-87页 |
二 麦 | 第87-90页 |
三 其他主食 | 第90-94页 |
第二节 肉食 | 第94-104页 |
一 鱼肉虾蟹 | 第95-98页 |
二 猪牛羊肉 | 第98-101页 |
四 鸡鸭鹅肉 | 第101-102页 |
五 兔肉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陆游诗歌中的蔬果小吃 | 第104-132页 |
第一节 蔬菜 | 第104-116页 |
一 时间与地域分布 | 第105-110页 |
二 制作方法与搭配 | 第110-113页 |
三 特色蔬菜 | 第113-116页 |
第二节 水果、调料与小吃 | 第116-132页 |
一 水果 | 第116-121页 |
二 调味料 | 第121-126页 |
三 特色吃食 | 第126-132页 |
第六章 陆游饮食题材诗歌特征研究 | 第132-153页 |
第一节 类型特征 | 第132-144页 |
一 按食品用途分 | 第132-137页 |
二 按诗歌内容分类 | 第137-144页 |
第二节 饮食题材诗歌的风格特征 | 第144-153页 |
一 表现手法 | 第145-150页 |
二 艺术特色 | 第150-153页 |
结语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