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4页 |
一 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本论题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第11-13页 |
三 本论题的研究意图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张爱玲介入其作品传播的阶段及特征 | 第14-25页 |
一 上海时期(1943—1952):作品传播的发端 | 第14-18页 |
二 香港时期(1952—1955):重要的过渡和转折 | 第18-20页 |
三 美国时期(1956—1995):世界传播的开始 | 第20-25页 |
第二章 张爱玲介入其作品传播的主要方式 | 第25-42页 |
一 与资深编辑、报人和学者的交往 | 第25-30页 |
二 参与社会宣传活动 | 第30-32页 |
三 亲自参与作品的出版和再版 | 第32-35页 |
四 对重要作品的翻译、改编和改写 | 第35-39页 |
五 对读者阅读兴趣的着意满足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张爱玲介入其作品传播的原因或动机 | 第42-55页 |
一 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 | 第42-46页 |
二 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肯定 | 第46-50页 |
三 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彰显 | 第50-52页 |
四 在世界文学视域中的自我肯定 | 第52-55页 |
第四章 张爱玲介入其作品传播的意义 | 第55-71页 |
一 在客观上保存了作品 | 第55-59页 |
二 突破了汉语及华人世界的限制,使作品的传播最大化 | 第59-63页 |
三 使作品成为了世界化的研究对象 | 第63-71页 |
结语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