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1754本《石头记》窥略
迟子建小说神性元素研究
莫言小说反讽现象研究
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
胡应麟的小说观
现实世界的魔幻叙述--乌力吉布林小说研究
在“介入生活”中抵达人性深处--论毕飞宇小说的人性书写变迁
行走中的写作:“80后”小说整体论
莫言小说创作与中国口头文学传统
“剪灯二话”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
《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比较论
竹与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多维度建构研究
《红楼梦》中窗的文学功能研究
莫言小说的动物书写研究--以《食草家族》、《生死疲劳》和《蛙》为中心
打开上海的另一种方式--以《上海文学》的“城市地图”栏目为中心
“进城之后”的家庭问题--以50年代几个“家庭危机”文本为中心的考察
新时期文学起源阶段的“青年”形象--以1978-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为中心
面向身体的写作—萧红文本中的身体叙事
潮流之外,现实之中--论新世纪以来方方的底层写作
论萧红的贫困书写
熊式一的双语写作与其文化自觉的实现--从《王宝川》到《天桥》
新时期初期小说中农民致富问题的再现
论田耳小说的人性书写
清代小说中的女性想象
现代性视域下1990年代以来中国家族小说研究--以《白鹿原》、《旧址》、《白银谷》为中心的考察
论毕飞宇小说的错位叙事
被放逐在人群中的人--王小波小说“自由主义”倾向的研究
论现代作家的“男性疾病”书写
莫言长篇小说的文体研究
京派小说乌托邦书写研究
人性反思·生存质询·超验关怀--莫言小说的“反抗”精神内蕴研究
莫言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研究
唐前鬼文化与志怪小说研究
审美视野下陈忠实小说话语模式的演变与发展
西域幻术源流及其对文学叙事的影响
杨争光笔下的偏执人物探究
一位被漠视的作家—端木蕻良小说研究
论迟子建近期小说创作
论新世纪以来贾平凹的乡土中国伦理书写--以《秦腔》《带灯》为中心
论“散文家”杨朔的小说创作历程
论萧红小说《马伯乐》的美学特征
民俗文化视域中的景观--中国现代汉语小说中的春节叙事研究
茅盾未完成长篇小说研究
《金瓶梅》“语—图”互文研究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悲剧”概念研究
李渔拟话本小说中“异”色彩研究--以《无声戏》《十二楼》为中心
晚清家庭题材小说研究
论文革创伤记忆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影响
野蛮与荒诞--余华小说的复仇主题研究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平民意识
上一页
[93]
[94]
[95]
[96]
[9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