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家庭题材小说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20页 |
| 1.1 晚清家庭题材小说界定及研究范围 | 第8-11页 |
| 1.2 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 第11-20页 |
| 1.2.1 明清家庭小说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2 晚清家庭小说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2.3 选题意义 | 第17-20页 |
| 第一章 晚清家庭小说概况 | 第20-38页 |
| 1.1 晚清家庭小说版本概述 | 第20-32页 |
| 1.2 晚清家庭小说的创作背景 | 第32-38页 |
| 1.2.1 家庭小说创作传统的延续 | 第32-33页 |
| 1.2.2 晚清小说观念变革的影响 | 第33-34页 |
| 1.2.3 晚清文人创作心态的影响 | 第34-38页 |
| 第二章 晚清家庭小说的思想内容特征 | 第38-64页 |
| 2.1 对家庭兴衰离合的演绎 | 第38-44页 |
| 2.1.1 一曲家庭兴衰的悲歌 | 第38-40页 |
| 2.1.2 对国家兴亡的叹息 | 第40-44页 |
| 2.2 对功名利禄如浮云的感慨 | 第44-46页 |
| 2.3 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反抗 | 第46-52页 |
| 2.3.1 自主情爱的表达——对《红楼梦》的仿拟 | 第46-49页 |
| 2.3.2 申述传统婚姻的弊端 | 第49-51页 |
| 2.3.3 推崇以“情”为基础的婚恋关系 | 第51-52页 |
| 2.4 对子女教育的思考与审视 | 第52-57页 |
| 2.4.1 对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视 | 第53-54页 |
| 2.4.2 对私学发展变化的反映 | 第54-57页 |
| 2.5 对传统道义的倡导与维护 | 第57-59页 |
| 2.6 对宗法制家庭观念的反映 | 第59-64页 |
| 第三章 晚清家庭小说的人物塑造 | 第64-84页 |
| 3.1 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 第64-73页 |
| 3.1.1 温良淑慧的贤妇形象 | 第64-68页 |
| 3.1.2 争强好胜的妒妇和悍妻形象 | 第68-70页 |
| 3.1.3 崇尚平等与自由的抗争女性形象 | 第70-73页 |
| 3.2 男权视野下的男性形象 | 第73-84页 |
| 3.2.1 “封建大家长”形象 | 第73-77页 |
| 3.2.2 “孝子贤孙”形象 | 第77-78页 |
| 3.2.3 “败家子”形象 | 第78-80页 |
| 3.2.4 “新派男性”形象 | 第80-84页 |
| 第四章 晚清家庭小说的艺术特征 | 第84-94页 |
| 4.1 由一家而写及国家天下的叙事结构 | 第84-86页 |
| 4.2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 第86-91页 |
| 4.2.1 白描手法在文中大量运用 | 第86-88页 |
| 4.2.2 心理描写在作品频繁出现 | 第88-91页 |
| 4.3 浓厚的悲剧意味 | 第91-94页 |
| 结语 | 第94-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