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绪论 | 第18-36页 |
一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第18-23页 |
1、志怪小说发展史中作者对叙事内容的掌控力度的变化 | 第18-22页 |
2、选题意义 | 第22-23页 |
二、研究历史、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 第23-34页 |
1、研究历史、现状 | 第23-33页 |
2、存在问题 | 第33-34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34-36页 |
第一章 纪昀与《聊斋志异》之因缘 | 第36-61页 |
第一节 纪昀亲友圈内的《聊斋志异》拥趸者 | 第38-43页 |
一、余集与青柯亭刻本 | 第39-40页 |
二、董元度与《聊斋志异》 | 第40-42页 |
三、纪汝佶与《聊斋志异》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纪昀对《聊斋志异》的态度 | 第43-61页 |
一、公开批评 | 第44-46页 |
二、针对《聊斋志异》作反面文章 | 第46-49页 |
三、"四库"系列不收《聊斋志异》原因 | 第49-61页 |
第二章 蒲松龄、纪昀志怪小说观念比较 | 第61-108页 |
第一节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下的文人志怪思想 | 第62-71页 |
一、以常释怪由怪证常 | 第64-66页 |
二、神道设教醒世安人 | 第66-68页 |
三、不足以立言 | 第68-71页 |
第二节 蒲松龄、纪昀志怪创作观念的异同 | 第71-86页 |
一、"文士例有好奇癖" | 第72-74页 |
二、殊途同归的鬼神观念 | 第74-81页 |
三、志怪创作定位之不同 | 第81-86页 |
第三节 小说文体意识 | 第86-99页 |
一、蒲松龄:自由灵活的文章小说观 | 第87-91页 |
二、纪昀:立足于目录学的实用小说观 | 第91-99页 |
第四节 志怪小说观念影响下的审美诉求 | 第99-108页 |
一、虚构原则的差异 | 第99-102页 |
二、"才子之笔"与"著书者之笔" | 第102-105页 |
三、审美诉求不同 | 第105-108页 |
第三章 整体构思 | 第108-143页 |
第一节 时空想象 | 第108-121页 |
一、《聊斋志异》:以人为中心的多样时空 | 第109-116页 |
二、《阅微草堂笔记》:失去神秘意味 | 第116-121页 |
第二节 构思中的逻辑想象和图像想象 | 第121-133页 |
一、《聊斋志异》:兼用逻辑想象和图像想象 | 第122-124页 |
二、《阅微草堂笔记》:主要依照逻辑想象 | 第124-128页 |
三、图像想象与人物形象 | 第128-133页 |
第三节 人物姓名和身份的设定 | 第133-143页 |
一、《聊斋志异》:多重涵义的人名 | 第134-138页 |
二、《阅微草堂笔记》:身份清晰的讲述者和模糊的被讲述者 | 第138-143页 |
第四章 篇章结构 | 第143-179页 |
第一节 篇章题名与叙述重心 | 第144-153页 |
一、小说题名的常见功能 | 第145-147页 |
二、《聊斋志异》:题名与叙述重心异调 | 第147-151页 |
三、《阅微草堂笔记》:不用分题名 | 第151-153页 |
第二节 叙事时间的剪接 | 第153-165页 |
一、《聊斋志异》:有益于作品文学性 | 第156-161页 |
二、《阅微草堂笔记》:突出实用效果 | 第161-165页 |
第三节 叙述中的描写 | 第165-179页 |
一、《聊斋志异》:志在求真 | 第165-173页 |
二、《阅微草堂笔记》:写人意在说理写景随性而为 | 第173-179页 |
第五章 评论的功能与特质 | 第179-191页 |
第一节 评论的功能 | 第179-185页 |
一、《聊斋志异》"异史氏曰"的功能 | 第180-183页 |
二、《阅微草堂笔记》评论的功能 | 第183-185页 |
第二节 两书评论的特质 | 第185-191页 |
一、《聊斋志异》: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和抒情意味 | 第186-187页 |
二、《阅微草堂笔记》:多元化评论 | 第187-191页 |
余论 | 第191-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08页 |
致谢 | 第208-2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10-211页 |
附表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