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6-8页 |
导语 “十七年”时期文学批评文体概说 | 第8-11页 |
第一章 批评语体的选择 | 第11-21页 |
第一节 政论式的批评语体 | 第11-15页 |
第二节 编者按 | 第15-18页 |
第三节 训喻式的结尾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辩难的结构方式 | 第21-26页 |
第一节 “引经据典”的辩难的方式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驳论体的结构 | 第22-24页 |
第三节 辩难的文化的源流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修辞策略 | 第26-31页 |
第一节 修辞格的选择 | 第26-28页 |
第二节 修辞的时代风格 | 第28-31页 |
第四章 批评语言的特征 | 第31-40页 |
第一节 语汇的贫乏 | 第31-34页 |
第二节 盛气凌人的语气 | 第34-36页 |
第三节 批评语言的“工农兵”化 | 第36-40页 |
第五章 批评文体的焦虑 | 第40-47页 |
第一节 杂文式的文学批评文体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漫谈式的文学批评文体 | 第43-47页 |
结语 “十七年”时期文学批评文体对当下的启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