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旷野中的呼唤--1990年代人文精神论争再寻思

引言第1-7页
一、人文精神论争的缘起第7-21页
 (一) 人文精神论争的导火索——文学危机第7-11页
 (二) 人文精神论争的思想背景——20 世纪以来人文精神轨迹追溯第11-16页
 (三) 人文精神论争的主体构成——知识分子立场的内部分化与消解第16-21页
二、人文精神论争的焦点问题第21-41页
 (一)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范畴的界定第22-26页
 (二) 谁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普遍原则与个体实践第26-31页
  1. 人文精神是普遍原则下的个体实践第26-29页
  2. 人文精神不是一个普遍原则,它只具有个人性第29-31页
 (三) 有没有人文精神?——中国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遮蔽第31-34页
 (四) 如何重建人文精神?——众说纷纭第34-40页
  1. 陈思和提出“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第34-35页
  2. 王干提出“寻找新状态”:建立知识分子的独立叙事第35-36页
  3. 王一川:从启蒙到沟通第36页
  4. 王彬彬提出“来自天国的尺度”:宗教精神与超验价值第36-37页
  5. 何向阳等:注重知识分子的人格建构第37-38页
  6. 耿占春:回到个人经验第38-39页
  7. 王朔:个人选择的自由第39-40页
 (五) 焦点以外——他们到底在争什么第40-41页
三、人文精神论争之我见第41-46页
 (一) 这是一次必然要发生的论争第41-43页
 (二) 这是一场没有结果但富有意义的论争第43-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2页
论文摘要(中文)第52-54页
论文摘要(英文)第54-57页
后记第57-58页
导师及作者简介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egion多层结构P2P计算网络模型研究
下一篇:基于Struts框架的BVCD模型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