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解冻与文学批评生命的获得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批判与反思:文学批评观念的回归 | 第10-33页 |
第一节 文学批评生命的缺失 | 第10-22页 |
一、解读指导思想的片面化 | 第11-14页 |
二、批评标准的单一化 | 第14-16页 |
三、批评功能的工具化 | 第16-18页 |
四、批评文体的范式化 | 第18-20页 |
五、批评主体的异化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政治解冻与批评生命的获得 | 第22-33页 |
一、人学观念的确立 | 第23-27页 |
二、为文艺正名 | 第27-30页 |
三、重读《手稿》 | 第30-33页 |
第二章 争鸣与探索:走向建构的文学批评 | 第33-56页 |
第一节 批评主体的精神涅槃:新启蒙思想的张扬 | 第33-44页 |
一、争鸣之风的兴起 | 第35-37页 |
二、新启蒙话语的滥殇 | 第37-42页 |
三、批评主体的精神重铸: | 第42-44页 |
第二节 批评生命的重构:思想解放与苏联文论的碰撞 | 第44-51页 |
一、“典型问题”与“人物性格塑造”的论争 | 第46-48页 |
二、有关“形象思维”的讨论 | 第48-51页 |
第三节 文学批评重构中的学理缺失与隐忧 | 第51-56页 |
一、批评的学理缺失 | 第51-53页 |
二、批评的隐忧 | 第53-56页 |
第三章 追寻现代性:回归本真的文学批评 | 第56-74页 |
第一节 走向本真:文学批评的生成 | 第57-64页 |
一、批评的审美化 | 第57-60页 |
二、批评的多元化 | 第60-61页 |
三、批评的科学化 | 第61-64页 |
第二节 批评的生成之痛:迷茫的现代性 | 第64-74页 |
一、“现代派”论争中的文学批评 | 第66-68页 |
二、现代性矛盾中的文学批评 | 第68-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80页 |
后记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