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东方杂志》与中国文学的古今之变(1904-1919)
柳宗元赠序文述论
《昭明文选》表文研究
林弼研究
文学批评场研究
阅文集团IP运营研究
论网络文学中的互动--以《琅琊榜》为例
龚诩诗文整理与研究
《晏子春秋》晏子谏臣形象研究
明代京师大名府、广平府、永平府作家丛考
碎片化阅读对古典名著传播的作用研究--以《三国演义》为中心
王阳明贵州时期文学研究
论茅盾的“时代性”话语
台湾文化视野下的王安忆写作
成仿吾思想研究
《全唐文》人物别传研究
義州李氏四世著述綜考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日本观--基于《中日战争文学集》的考察
《当代》(1979-2014)的现实主义文学建构与生产机制
《山海经》与中国先民的神鸟意识
刘盛亚抗战文学叙事艺术研究
《文心雕龙》文体论的“尊体”意识研究
颜之推地域审美意识研究
毕沅《山海经新校正》研究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演变研究--以蔡仪和童庆炳文学理论教材的比较为基点
民初文学场域的“现代性”实践(1912-1919)
多重视角下的汉唐和亲公主形象研究
明代京师保定府、顺德府、真定府作家丛考
“秋胡戏妻”故事新探
网络文学的IP狂潮--以《琅琊榜》为例
从接受美学看“木心热”
林语堂主要争议事件的梳理与反思
林语堂研究百年评说
当代台湾音乐文学研究
贡师泰及其《玩斋集》研究
网络文学营销策略研究--以BD公司为例
“解严”以来台湾文学中的家族书写研究
徐訏新论
陶渊明诗文在韩国汉文学中的传播与接受
辛亥前后浙江的文化氛围与新文学
明清之际吴江叶氏家族的生活意态与文体书写
现代文学与大学制度--以1917-1937年北京地区为中心
文学会议与“十七年”文学秩序
《橘洲文集》研究
宋集序跋发微:作为文学史的一个断面
李纲贬谪时期心态与文学创作研究
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与佛禅思想
寻找历史的旅程--论“70后”作家的代际书写
回归“文学之根”-论“80后”作家的一种创作倾向
自由的“左翼”--芦焚流派归属争议的研究
上一页
[56]
[57]
[58]
[59]
[6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