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洲文集》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1页 |
一、两宋僧文学发展概况与宝昙《橘洲文集》 | 第7-8页 |
二、前人研究述评 | 第8-10页 |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橘洲文集》成书及版本 | 第11-13页 |
第三章 宝昙生平与诗文系年 | 第13-33页 |
第四章 宝昙与释子交游考 | 第33-51页 |
一、仗锡法平 | 第34-36页 |
二、雪林僧彦 | 第36-37页 |
三、石桥可宣 | 第37-39页 |
四、朴庵性公 | 第39-40页 |
五、别峰宝印 | 第40-41页 |
六、宗董 | 第41-43页 |
七、寿居仁 | 第43-44页 |
八、光孝智远 | 第44-45页 |
九、释兴 | 第45页 |
十、万年荷屋常禅师及行者庆诚 | 第45-47页 |
十一、了达 | 第47-48页 |
十二、 蕴信 | 第48-49页 |
十三、雪庵从瑾 | 第49-50页 |
十四、吉样孜公禅师 | 第50页 |
十五、梓庵有伦禅师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宝昙与江浙士族交游考 | 第51-92页 |
一、四明史氏 | 第52-63页 |
二、四明楼氏 | 第63-69页 |
三、四明高氏 | 第69-74页 |
四、金华潘氏 | 第74-77页 |
五、上虞李氏 | 第77-81页 |
六、孙应时 | 第81-83页 |
八、张镃 | 第83-87页 |
九、吴带、吴津父子 | 第87-89页 |
十、杨道夫 | 第89页 |
十—、王炎 | 第89-91页 |
十二、张栻 | 第91-92页 |
第六章 宝昙的文学创作 | 第92-115页 |
一、宝昙诗文的题材特色 | 第92-106页 |
二、宝昙诗文的艺术渊源 | 第106-115页 |
第七章 结语:论宝昙的影响及地位 | 第115-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后记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