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章 林语堂研究的奠基期(1925-1978 年) | 第17-35页 |
第一节 鲁迅论林语堂:对“费厄泼赖”与幽默小品的社会考量 | 第17-22页 |
第二节 胡风的《林语堂论》:兼谈左翼文人的态度 | 第22-25页 |
第三节 由一场演讲引发的批判潮:传统文化与社会转型 | 第25-27页 |
第四节 沉寂与热闹:林语堂研究的两种态势 | 第27-35页 |
第二章 林语堂研究的复苏期(1979-1989 年) | 第35-49页 |
第一节 林语堂研究的解冻 | 第35-38页 |
第二节80年代中后期林语堂研究特点 | 第38-40页 |
第三节 纯粹政治论域下的《林语堂论》 | 第40-43页 |
第四节 东方与西方碰撞下的文化综合 | 第43-49页 |
第三章 林语堂研究的拓展期(1990 年以后) | 第49-73页 |
第一节 林语堂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 第49-57页 |
第二节 林语堂研究之传记成果的丰硕 | 第57-61页 |
第三节 王兆胜的林语堂文化研究 | 第61-66页 |
第四节 林语堂研究队伍的充实与壮大 | 第66-73页 |
第四章 林语堂研究的若干问题与展望 | 第73-81页 |
第一节 林语堂研究的若干问题 | 第73-77页 |
第二节 林语堂研究展望 | 第77-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1 十五篇林语堂研究的博士论文目录汇总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