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7-14页 |
·研究对象 | 第7-8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2章 中国古代文学乌托邦 | 第14-21页 |
·道家:自由-无政府 | 第14-17页 |
·儒家:仁政-道德理想国 | 第17-19页 |
·中国古代乌托邦的特征 | 第19-21页 |
第3章 大同新梦:现代文学乌托邦在中国的兴起 | 第21-35页 |
·《百年一觉》:西方“大同”梦的启迪 | 第21-25页 |
·梁启超:乌托邦精神的文坛领路人 | 第25-28页 |
·梁启超的乌托邦思想 | 第25-27页 |
·纷至沓来的乌托邦文本 | 第27-28页 |
·通向乌托邦的“理想派” | 第28-35页 |
第4章 清末民初文学乌托邦概貌 | 第35-40页 |
·基本情况 | 第35页 |
·历史演进 | 第35-38页 |
·应时而动 | 第35-36页 |
·类型转换 | 第36-37页 |
·题材迁移 | 第37-38页 |
·现代文学乌托邦的特征 | 第38-40页 |
第5章 家人·国人·世界人——清末民初文学乌托邦对民族国家理想的演绎和超越 | 第40-57页 |
·家的改造 | 第41-46页 |
·从传统宗族自治到现代地方自治 | 第41-43页 |
·从三从四德到男女平权 | 第43-46页 |
·强国强种 | 第46-52页 |
·中国称雄 | 第46-50页 |
·黄种称霸 | 第50-52页 |
·世界大同 | 第52-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结论:为人生的幻想 | 第57-60页 |
·乌托邦理想之价值 | 第57页 |
·乌托邦理想之传承 | 第57-60页 |
附录:清末民初文学乌托邦创作与翻译年表 | 第60-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