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
民国前期(1912年—1927年)中国货币制度研究
李大钊文化思想述论
民国时期福建的土匪问题研究
试论伍廷芳的外交思想
清末民初的慈善事业与社会变迁(1895-1928)--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
督皖前后的柏文蔚
二十世纪初戴季陶宪政思想初探——政治近代化的制度设计
民国初年的监察制度述论
中国国民党三次失去政权原因比较研究
民国时期四川农村土地制度
走向制度解决之路——熊希龄内阁与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移植
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张謇与南通区域早期现代化
试述梁启超的外交思想
旧桂系时期的司法制度与广西社会(1912—1924)
民国时期的社会救助与人口流动(1912-1937年)
中国舆论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应--以《大公报》和《东方杂志》为中心的讨论
国际科学文化名人访沪及其影响(1919~1937)
李烈钧民族主义思想探析
民国湖南省宪法初探
论北洋政府时期顾维钧的废约外交
民国江西裕民银行述论
民国时期南昌消防事业研究
《时事新报》视野下的袁世凯与帝制
《新闻报》视野下的袁世凯与帝制
从欧事研究会到政学系(1914-1920)
式微中的更生:民国时期宗族法研究--以鄂东为中心的地域性分析
民国初年的县知事试验
北洋新军军事文化探析
辛亥革命纪念述论(1912—1949年)
民初政争夹缝中的肃政厅--以八厘公债案为个案分析
顾维钧“联美制日”外交思想析论(1912-1927)
民国时期河南土匪研究(1912-1927)
女性意识:从沉潜到觉醒--以民国时期都市女性政治生活为视角
民国浙江灾荒救济研究(1912-1937年)
从国际条约看外蒙古地位的变迁
民初临时参议院研究
北洋政府内国公债发行研究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
长沙《大公报》(1915-1927)与湖南社会思潮
民国初年国家结构形式的演变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比较研究
圣约翰大学的校园生活及其变迁(1920-1937)
声音记录下的变迁--清末、民国时代上海唱片业兴衰的社会、政治及经济意义
北四行联营研究(1921-1952)
权威的缺失:民初外交事务的政治化(1915-1922)
民国初期(1912-1918年)北洋政府的对日态度及其政策--以“二十一条要求”为例
万国道德会的历史考察
1913年锡林郭勒—察哈尔战事初探
再造政府之梦--胡适“好政府主义”思想评析
“二次革命”后的北京国会:以国民党议员为中心的考察(1913-1923)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