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一、导言 | 第8-16页 |
1.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 第8页 |
2. 学术前史 | 第8-10页 |
3. 词语的张力 | 第10-16页 |
二、作为“活动”的辛亥革命纪念 | 第16-44页 |
1. 北洋政府时期的辛亥革命纪念(1912-1927年) | 第16-28页 |
(1) 纪念制度的形成 | 第16-18页 |
(2) 程式化的纪念活动及其变化 | 第18-27页 |
(3) 纪念设施的兴建 | 第27-28页 |
2. 国民政府时期的辛亥革命纪念(1927-1949年) | 第28-38页 |
(1) 纪念制度的沿袭与增改 | 第28-31页 |
(2) 纪念活动的举行 | 第31-34页 |
(3) 纪念设施、组织和机构的出现 | 第34-38页 |
3. 纪念活动中的民众 | 第38-41页 |
4. 民国年间纪念活动的概观以及评析 | 第41-44页 |
三、作为“思想”的辛亥革命纪念 | 第44-74页 |
1、纪念文体的解读 | 第44-46页 |
2. 纪念中的“过去” | 第46-60页 |
(1) 纪念中的史实 | 第46-48页 |
(2) 辛亥革命的性质 | 第48-51页 |
(3) 创造历史者 | 第51-54页 |
(4) 辛亥革命成败论 | 第54-59页 |
(5) 评析纪念中的“过去” | 第59-60页 |
3、纪念中的“现在”和“将来” | 第60-74页 |
(1) 知识阶层的“牢骚”与“冀望” | 第61-63页 |
(2) 北洋政府的“巩固国基” | 第63-64页 |
(3) 南方政权及革命派的“革命”与“建国” | 第64-66页 |
(4) 国民政府“建设三民主义国家” | 第66-68页 |
(5) 中国共产党及其工农政权的政治观 | 第68-71页 |
(6) 汪精卫政权的“和平建国” | 第71-74页 |
四、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后记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