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社会救助与人口流动(1912-1937年)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言 | 第11-15页 |
一、选题原因 | 第11页 |
二、民国社会救助问题研究成果透视 | 第11-15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社会救助发展概况 | 第15-27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5页 |
二、社会救助发展概况 | 第15-27页 |
(一) 政府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努力 | 第16-21页 |
(二) 民间慈善势力的发展 | 第21-23页 |
(三) 民国政府与民间慈善组织的互动 | 第23-27页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人口流动状况 | 第27-40页 |
一、流动人口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二、民国时期人口流动概况及原因 | 第28-40页 |
(一) 自然灾害导致灾民无家可归 | 第32-34页 |
(二) 兵灾匪祸导致难民逃往他乡 | 第34-35页 |
(三) 人口压力引发调剂式流动 | 第35页 |
(四) 众多经济压力迫使农民背井离乡 | 第35-36页 |
(五) 社会发展带来非农型人口流动 | 第36-40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流动人口的救助与安置 | 第40-61页 |
一、消极救助措施 | 第40-46页 |
(一) 施粥 | 第40-41页 |
(二) 窝铺区与临时收容机构 | 第41-43页 |
(三) 移民就粟 | 第43-44页 |
(四) 资助遣返 | 第44-46页 |
二、积极救助措施 | 第46-56页 |
(一) 收容教育 | 第46-49页 |
(二) 移民垦荒 | 第49-51页 |
(三) 失业救济 | 第51-54页 |
(四) 以工代赈 | 第54-56页 |
三、民国时期流动人口救助的得与失 | 第56-61页 |
余论 | 第61-63页 |
附图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