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国难”与“思想界”--中国政治出路的思想论争(1931-1937)
乡村治理转型期的县财政研究(1928-1937)--以河北省为中心
《时与文》及群体记
论刘仁静与少年中国学会的关系
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化研究
民间会道门与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河南会道门研究
五四运动阐释史研究(1919-1949)
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与地方财政(1927-1945)--以浙江为例
心灵的记忆:苦难与抗争--山西抗战口述史
近代商人与民族主义运动(1927-1937)--以津沪为中心
《新路周刊》研究
抗战时期的会道门与乡村社会控制--以山东省为例
抗战时期安徽秘密社会与新四军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共同体研究
十字街头的自由主义--《世纪评论》研究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8—1937年)行政机制与行政能力研究
抗战时期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述论
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役政策在四川的实施情况
抗战初期英国对中日战争的外交政策
20世纪30、40年代开发西北大潮中的边疆教育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富农的理论与政策
抗战时期重庆难民的救济
国民政府时期四川省的救济院研究
西陲文化院(1937—1945)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反腐兴廉之研究
陶峙岳在新疆和平解放中的作用
国民党新疆省党部活动述论
毛泽东为何同意打长春——试析辽沈战役作战方针形成过程
五卅运动与上海工部局研究
章士钊《调和立国论》再研究
1927—1937年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
革命根据地的科学与技术(1927—1949)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北经济开发述评
抗战时期广东的灾况和社会救济
抗战时期澳门经济发展与社会救亡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广东革命根据地的财政论析
危机应对: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对策
非常时期的香港--1937至1941年香港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关系
新桂系时期广西财政研究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食盐立法研究
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广西社会变迁
论五四时期的男女同校问题
解放战争时期冀中解放区的对外贸易
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妇女地位的提高
20世纪30年代河北省硝土私盐问题研究
河北省难民问题及难民救济初探(1945-1949)
1949年华北解放区南下干部研究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解决“三农”问题研究
华北“治安强化运动”中的日伪经济活动述评
河北沦陷区的新民会研究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