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 “五四”的“神话化”及清理“五四”话语的意义 | 第8-12页 |
二 “五四”话语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第12-14页 |
三 本文思路与框架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阶级革命”视野:中国共产党的“五四”观 | 第16-68页 |
第一节 “反帝反军阀”的“五四”(1921—1927) | 第18-29页 |
一 “革命”的“五四”观的萌芽: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 | 第18-23页 |
二 “反帝反军阀”的“五四” | 第23-29页 |
第二节 “资产阶级的五四”(1927—1937) | 第29-48页 |
一 “资产阶级领导”是五四的“最大弱点” | 第29-33页 |
二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是五四的“遗毒” | 第33-38页 |
三 “不彻底”的“启蒙”:“新启蒙运动”对五四的再认识 | 第38-48页 |
第三节 “反帝反封建”的五四(1930年代末—1949) | 第48-68页 |
一 毛泽东的“五四”观及其革命话语特征 | 第49-57页 |
二 毛泽东作为“五四”话语权威的确立 | 第57-68页 |
(一) 毛泽东成为话语权威的客观条件 | 第57-59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毛泽东的话语的再论证 | 第59-63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史学界与毛泽东的话语的衔接 | 第63-68页 |
第二章 “国民革命”视野:中国国民党的“五四”观 | 第68-110页 |
第一节 国民党的赞扬与犹疑(1919—1927) | 第70-84页 |
一 孙中山的矛盾评说 | 第71-77页 |
二 其他国民党人的赞扬 | 第77-82页 |
三 “反帝反军阀”的“五四” | 第82-84页 |
第二节 批判的开始:南京国民政府的话语重构(1927—1937) | 第84-93页 |
一 “引进赤祸”是五四“很大的失败” | 第85-88页 |
二 批判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与学习西方 | 第88-93页 |
第三节 “歌颂”与“检讨”:国民政府的摇摆与矛盾(1930年代末—1949) | 第93-110页 |
一 “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蒋介石的“五四”观 | 第93-101页 |
二 “国民革命中的一个支流” | 第101-103页 |
三 从“青年节”到“文艺节” | 第103-106页 |
四 符号化:两个“新五四运动”之争 | 第106-110页 |
第三章 文化启蒙视野:自由知识分子的五四认知——以胡适为个案 | 第110-140页 |
第一节 “中国的文艺复兴” | 第112-127页 |
一 “文艺复兴”说对新文化运动意义的开启与遮蔽 | 第112-116页 |
二 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间的迎拒 | 第116-127页 |
(一) 自由知识分子的启蒙诠释 | 第116-118页 |
(二) 共产党的批判与有限择取 | 第118-125页 |
(三) 国民党对“文艺复兴”说的些微认同 | 第125-127页 |
第二节 “幸”与“不幸” | 第127-140页 |
一 “暂不得已”却“不可长存” | 第127-131页 |
二 “偶发性”与“非理性” | 第131-133页 |
三 “中国文艺复兴”的“干扰” | 第133-140页 |
结语 | 第140-14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7-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