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论1938—1945年豫东黄泛区的社会救助
20世纪初至30年代英美烟公司与河南烟草业
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财政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职业教育
试论二十世纪前三十年华北的棉花商品化发展
视界的融合:对五四启蒙的再理解
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难民救助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1937—1945)
抗战时期在昆明专家对云南和大凉山的调查研究
从社会动员到意义建构--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工会
抗战时期直接税的实施与影响
战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善后救济述论
1932-1936年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合作社组织与乡村社会变迁--以1931—1945年湖北省农村合作运动为个案
国民政府时期河南保长的群体分析--以1932-1949年辉县、汝南县为重点
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年)
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
论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促进作用
论中国现代史上的人权派及人权运动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少年中国学会
沈钧儒政治思想浅析--以抗战时期为中心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初探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论析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土地法》研究(1928—1936年)
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
近代民主诉求的价值取向与“五四”前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困境
“走历史必由之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探析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知识分子社会心态探析
东北沦陷时期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
郭松龄反奉起因及失败结局评析
日军官兵的“独断专行”与天皇政府的侵华战争责任--驳为日本天皇裕仁开脱侵华战争罪责的“独走”论
五四时期“教育救国”思想述评
南京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研究述评
论张学良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论析
论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对东北朝鲜族实行的土地政策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点研究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1——1945)
南京日侨日俘的集中与管理
自然灾害、政治斗争与苏北民生--以1946至1949年国共救荒为考察中心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县长选拔与任任用制度研究
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共产党和民团--乡村权力结构变动视野下的乡村革命研究
援助与回赠--抗战时期中美经济关系的互动探析
试析社会心态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影响和作用
民国江西农业院研究
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与中美英日国家利益的选择
论“五·四”以来新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
傅作义对绥远的治理(1931—1937年)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北伐观的多维透视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