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1-20页 |
一、关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党政体系的研究 | 第12-14页 |
二、关于国民政府战时社会动员活动的研究 | 第14页 |
三、关于抗战前国民政府群众政策的研究 | 第14-18页 |
四、关于湖北的战时社会动员研究 | 第18-2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重难点及创新 | 第20-2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二、研究重难点 | 第20-21页 |
三、研究创新 | 第21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抗战爆发前中日国力对比及国民政府的认识 | 第23-36页 |
第一节 抗战前中日国力对比与国民政府的应对 | 第23-29页 |
一、中日国力对比 | 第23-27页 |
二、国民政府的应对与效果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各方对民众动员问题的认识 | 第29-33页 |
一、“统制”话语下的官方认识 | 第30-31页 |
二、“自主”条件下的社会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国民政府对民众动员的规划 | 第33-36页 |
第二章 抗战爆发后湖北动员机制的建立与和平状态下的动员实践 | 第36-52页 |
第一节 抗战爆发后湖北动员机制的建立(1937.7-1938.1) | 第36-40页 |
一、抗敌后援会的建立与完善 | 第37页 |
二、战时工作队的组建 | 第37-38页 |
三、湖北民众动员委员会的建立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抗战爆发后湖北地区民众动员实践(1937.7-1938.10) | 第40-52页 |
一、湖北各界民众踊跃献金 | 第40-45页 |
二、湖北各界民众积极认购救国公债 | 第45-47页 |
三、热烈感人的节日献金 | 第47-52页 |
第三章 武汉会战前的动员管控与后援性活动的开展(1938.1-1938.6) | 第52-62页 |
第一节 武汉会战前湖北当局对后援团体管理与控制 | 第52-54页 |
一、湖北军政当局对战时工作队的组织 | 第52-53页 |
二、湖北军政当局对战时工作队的管理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湖北各界民众积极参加各种后援活动 | 第54-62页 |
一、征募与慰劳工作 | 第54-57页 |
二、救护工作 | 第57-59页 |
三、宣传工作 | 第59-62页 |
第四章 武汉会战以及相持阶段湖北战时民众动员(1938.6-1938.10) | 第62-71页 |
第一节 武汉会战前党政军民联合动员机制的建立 | 第62-66页 |
一、党政军民联合动员机制的建立 | 第63-64页 |
二、武汉会战前战区民众动员工作的规划 | 第64-66页 |
第二节 武汉会战期间湖北战区民众动员活动 | 第66-71页 |
一、武汉会战前湖北军政当局对于民众动员的管控 | 第67-69页 |
二、武汉会战期间战时民众动员实况分析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武汉会战后湖北战时民众动员(1938.10-1945.5) | 第71-83页 |
第一节 战地民众动员工作的改进 | 第71-75页 |
一、鄂中、鄂西会战中的战地民众动员 | 第71-73页 |
二、鄂北会战中的战地民众动员 | 第73-75页 |
第二节 国家权力强制下的其他战时动员 | 第75-83页 |
一、国家强制与战时动员 | 第76-77页 |
二、湖北役政工作中的成绩与问题 | 第77-83页 |
结论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