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的苏联形象研究--以《新华日报》(1938-1945)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8-10页 |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 第10-11页 |
四、本题目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抗日战争之前的苏联宣传 | 第12-25页 |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中共的苏联宣传 | 第12-15页 |
一、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的苏联宣传 | 第12-14页 |
二、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共的苏联宣传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十年内战时期的苏联宣传 | 第15-25页 |
一、国民党“反苏”宣传的演变 | 第16-19页 |
二、第三方媒介眼中的苏联 | 第19-21页 |
三、中共的苏联宣传 | 第21-25页 |
第二章 《新华日报》的苏联宣传 | 第25-36页 |
第一节 没有硝烟的战场——《新华日报》的刊行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新华日报》对苏联报道的概况 | 第26-36页 |
一、宣传数量 | 第26-29页 |
二、版面分布 | 第29-30页 |
三、报道格式 | 第30-32页 |
四、宣传内容 | 第32-36页 |
第三章 《新华日报》中的苏联形象 | 第36-57页 |
第一节 苏联人物形象 | 第36-40页 |
一、伟大的领导者 | 第36-38页 |
二、爱国热情高涨的苏联人民 | 第38-39页 |
三、幸福的苏联儿童 | 第39-40页 |
第二节 苏联的政治形象 | 第40-45页 |
一、最理想的民主制度 | 第40-42页 |
二、世界和平的堡垒 | 第42-45页 |
第三节 苏联的经济形象 | 第45-49页 |
一、经济的迅速崛起 | 第45-47页 |
二、人民生活富裕 | 第47-49页 |
第四节 苏联的军事形象 | 第49-52页 |
一、军事工业的不断增强 | 第50页 |
二、红军形象 | 第50-52页 |
第五节 苏联的文化形象 | 第52-57页 |
一、教育与社会文化事业 | 第53-54页 |
二、民族文化 | 第54-55页 |
三、科学技术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新华日报》对苏联形象塑造的分析 | 第57-68页 |
第一节 宣传心态 | 第57-61页 |
一、“报喜不报忧” | 第57-58页 |
二、政治维护 | 第58-61页 |
第二节 《新华日报》对苏联宣传的原因及影响 | 第61-68页 |
一、维护中苏友好,争取苏联援助 | 第61-63页 |
二、建立和维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 第63-65页 |
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观念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一、档案资料汇编 | 第69页 |
二、报刊、报纸索引 | 第69页 |
三、回忆录、文集、工具书 | 第69-70页 |
四、专著 | 第70页 |
五、期刊论文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