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
--
绘画
--
绘画理论
--
绘画艺术史
建国十七年(1949年-1966年)国画革新论争独特性研究
两宋猫画研究
民国新兴版画社团研究
精研古法 博采新知--湖社解读
温情脉脉--论苏汉臣婴戏题材绘画的独特韵味
气厚力沉,翛然自远--论恽向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梁楷大写意人物画风成因之探析
岭南画派的艺术特征及其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
徐悲鸿与20世纪上半期中外美术交流研究
试析毛泽东时代美术的形态特征
从写生中探索水墨画的绘画语音
郎世宁绘画风格及成因研究
上海2006年双年展意义建构--以策展方与媒体为立足点
日本岩彩风景画发展研究
吴门画派的园林绘画
殊途同归--现代主义时期中西方美术发展动力源比较初探
唐贞观内府书画鉴藏考论
明代宫廷艺术与西藏本土佛教美术的交流
两宋“写真”的社会功能研究--根据两宋史料对宋代绘像重构
巴黎画派绘画语言之共性研究
宋代山水画空间形式分析
傅抱石美术史及理论研究
中日文化交流中的牧谿绘画艺术
从《石渠宝笈》初编看乾隆朝前期宫廷书画收藏
欧美当代新绘画成因初探
边缘上的行走--对新疆油画发展与出路的思考
遗民画家和隐士文化
继承与超越--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艺术创作观念初探
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研究
温和的革命--199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展览制度的演变与推进
朝鲜美术展览会特选制及本土化问题研究
法国历史画中的拿破仑形象
直面血泪人生--黄胄《黄泛区写生》研究
从文徵明风格为主之代笔画家与作伪画家看十六世纪苏州艺术市场之概况
叶浅予: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景观中的画家个案研究
激变与守护的现代求索--1917-1937年中国画论争的文化策略与思想资源
北宋翰林图画院制度渊源考论
夏皮罗中世纪美术研究--论一种作为文本的视觉语言符号学
湖社研究
进入主流--二十世纪上半期西方女艺术家自画像
印象派与20世纪中国艺术
汉代画像艺术的“叙事性”研究
运动与静止—对“项目”或一种未被重视过的方法论
欲望的符号--超现实主义画家马克思·恩斯特与其生命中女性的艺术比较研究
永恒的模特与消失的艺术家
1783年的维热—勒布伦:从沙龙到艺术圣典
二十世纪中国壁画演变的社会原因探析
侯一民先生与中央美院壁画系的成立
论日本“物派”艺术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
社会事件中的邳县“农民画活动”与“农民画”--以大跃进年代为核心的邳县“农民画活动”个案研究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