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绪论 | 第8-15页 |
| ·选题意义 | 第8-11页 |
| ·从展览使用的分类概念获取新的观察角度 | 第8-10页 |
| ·深入观察体制化过程中的"本土化"问题 | 第10-11页 |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2.朝鲜美术展览会与特选制 | 第15-35页 |
| ·朝鲜美术展览会 | 第15-21页 |
| ·缘起与规程 | 第15-18页 |
| ·有关制度问题的争议及修改方案 | 第18-21页 |
| ·特选制的出现及其实施颁发 | 第21-28页 |
| ·特选制的出现 | 第21-24页 |
| ·审查委员会的构成及评审方式 | 第24-28页 |
| ·特选制与其他制度的关系 | 第28-35页 |
| ·与推荐制的关系 | 第28-31页 |
| ·与参与制的关系 | 第31-35页 |
| 3.朝鲜美术展览会特选作者的创作取向 | 第35-65页 |
| ·特选中的朝鲜作者 | 第35-53页 |
| ·东洋画部的案例分析 | 第35-42页 |
| ·西洋画部的案例分析 | 第42-49页 |
| ·雕塑部的案例分析 | 第49-51页 |
| ·书法部的案例分析 | 第51-53页 |
| ·特选中的日本作者 | 第53-65页 |
| ·东洋画部的案例分析 | 第54-58页 |
| ·西洋画部的案例分析 | 第58-62页 |
| ·雕塑部的案例分析 | 第62-63页 |
| ·书法部的案例分析 | 第63-65页 |
| 4.特选制及其本土化问题 | 第65-72页 |
| ·新感觉主义的产生 | 第66-68页 |
| ·印象派的本土化 | 第68-70页 |
| ·朝鲜乡土论 | 第70-72页 |
| 5.余论 | 第72-81页 |
| ·朝鲜美术展览会与其他展览会的比较 | 第72-78页 |
| ·与朝鲜书画协会展览会相比较 | 第72-73页 |
| ·与日本文部省美术展览会相比较 | 第73-75页 |
| ·与台湾美术展览会相比较 | 第75-78页 |
| ·朝鲜美术展览会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 第78-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图表索引 | 第85-88页 |
| 附录一:朝鲜美术展览会特选作者及作品一览表 | 第88-103页 |
| 附录二:朝鲜半岛美术展览会年表(1922-1944) | 第103-116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16-117页 |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