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ar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1.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2.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3.本文构架和若干值得关注的问题 | 第16-17页 |
第一章、湖社成立的历史背景与条件 | 第17-51页 |
第一节、 五四运动以来的北京的文艺环境 | 第17-20页 |
第二节、 金城在民国初期北京画坛的地位 | 第20-29页 |
1.金城与民国初期北京的画会组织 | 第20-24页 |
2.金城的弟子及其亲属 | 第24-26页 |
3.金城的艺术成就 | 第26-29页 |
第三节、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立及中日联合绘画展览 | 第29-51页 |
1.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立 | 第29-45页 |
2.中日联合绘画展览及齐白石的崛起 | 第45-49页 |
3.本节余论 | 第49-51页 |
第二章、湖社画会始末 | 第51-102页 |
第一节、湖社的成立 | 第51-82页 |
1.时间——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五日 | 第51-53页 |
2.活动地点——墨茶阁和中山公园董事会及其他 | 第53-55页 |
3.湖社成因与东方绘画协会 | 第55-60页 |
4.成员名称——"湖"字的来历与人数 | 第60-67页 |
5.组织结构、活动形式及教育 | 第67-77页 |
6.湖社成员的润例 | 第77-80页 |
7.本节余论 | 第80-82页 |
第二节、湖社的展览情况 | 第82-92页 |
1.成绩展 | 第82-85页 |
2.参加全国美展 | 第85页 |
3.对外交流展 | 第85-89页 |
4.赈灾筹款义展活动及其他 | 第89-90页 |
5.本节余论 | 第90-92页 |
第三节、湖社的影响及扩展范围 | 第92-99页 |
1.天津分会 | 第92-95页 |
2.其他分会 | 第95-96页 |
3.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湖社的复会情况说明 | 第96-97页 |
4.本节余论 | 第97-99页 |
第四节、本章余论 | 第99-102页 |
1.湖社与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异同 | 第99-100页 |
2.湖社现象的历史必然性 | 第100-102页 |
第三章、《湖社月刊》的出版及研究价值 | 第102-120页 |
第一节、出版情况 | 第102-110页 |
1.出版环境与渊源 | 第102-103页 |
2.出版过程 | 第103-110页 |
第二节、 出版内容及刊登文章类型 | 第110-118页 |
1.图片及作品类型 | 第110-113页 |
2.刊登文章的分类 | 第113-118页 |
第三节、本章余论 | 第118-120页 |
第四章、湖社成员作品及理论分析 | 第120-144页 |
第一节、 湖社画家的作品 | 第120-135页 |
1.画种——山水、人物、花鸟、鞍马及走兽 | 第120-127页 |
2.风格类型——山水的南宗与北宗、花鸟的工笔与没骨 | 第127-135页 |
第二节、湖社成员著作与金城理念的比较分析 | 第135-144页 |
1.对于美术史的看法 | 第135-137页 |
2.对于中西绘画的看法 | 第137-139页 |
3.对于技法的研究 | 第139-144页 |
结语 | 第144-149页 |
一、美术史对于湖社的评价 | 第144-145页 |
二、本文结论 | 第145-149页 |
辅助材料 | 第149-207页 |
(1) 《中国画学研究会大事年表》 | 第149-152页 |
(2) 《湖社画会大事年表》 | 第152-161页 |
(3) 《湖社画会成员人名单及部分成员简历》 | 第161-173页 |
(4) 《〈湖社月刊〉所刊主要文章表(一)》 | 第173-180页 |
(5) 《〈湖社月刊〉所刊主要文章表(二)》 | 第180-185页 |
(6) 《孙菊生先生采访笔录》 | 第185-189页 |
(7) 文献参考书目 | 第189-195页 |
(8) 论文附图 | 第195-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