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选题的确定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与本文视域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十七年”中国画的发展脉络 | 第14-37页 |
第一节 五十年代前期的中国画艺术创作 | 第14-22页 |
一、建国初期的中国画创作 | 第14-16页 |
二、双百方针提出前后的中国画创作 | 第16-22页 |
第二节 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的中国画创作 | 第22-37页 |
一、五十年代后期的中国画创作 | 第22-30页 |
二、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中国画创作 | 第30-37页 |
第二章 “十七年”中国画的社会成因 | 第37-55页 |
第一节 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 第37-43页 |
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历史渊源 | 第38-40页 |
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 | 第40-43页 |
第二节 艺术实践的创作原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第43-49页 |
一、“现实主义”之概念的界定 | 第43-46页 |
二、扬“社会主义”而抑“现实主义” | 第46-49页 |
第三节 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的民族形象 | 第49-55页 |
一、民族国家话语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统一 | 第50-51页 |
二、“社会主义的民族形象”在实践中的阐释 | 第51-55页 |
第三章 “十七年”中国画家的处境与创作心态 | 第55-64页 |
第一节 “十七年”中国画家的处境 | 第55-57页 |
第二节 “十七年”中国画家的创作心态 | 第57-64页 |
第四章 “十七年”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 第64-97页 |
第一节 表现语言 | 第64-82页 |
一、人物画 | 第64-68页 |
二、山水画 | 第68-77页 |
三、花鸟画 | 第77-82页 |
第二节 图像样式 | 第82-97页 |
一、人物画 | 第82-87页 |
二、山水画 | 第87-92页 |
三、花鸟画 | 第92-97页 |
第五章 “十七年”中国画的意义与经验 | 第97-101页 |
第一节 “十七年”中国画的历史意义 | 第97-99页 |
第二节 “十七年”中国画的历史经验 | 第99-101页 |
结语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1页 |
专著类 | 第103-106页 |
期刊论文类 | 第106-110页 |
其他(如报纸、学位论文、电子文献、网站等) | 第110-11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