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知青作家的城市视角
新时期文学的精神分析学研究
十七年时期作家主体精神初论
风风雨雨海上花--新时期及九十年代《上海文学》研究
网络时代的文学--时空里的文学和文学里的时空
论王小波对卡尔维诺的继承与创新
守护艺术的翅膀--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及其当代价值
文学媒介革新与传统文学的新发展
当代文学的创作自由与道德关怀
旷野中的回音--对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回顾和反思
短信文学综论
数字时代的文学新生态:手机文学
论新世纪文学中的“80后一代”
新时期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演变
论“打工文学”的生存书写
香港都市生态的观察与思考--试论也斯的香港系列创作
心理能量视角下的网络原创文学
青春的暴力与暴力的青春:20世纪90年代文学对文革记忆的两种表述--以《动物凶猛》、《血色浪漫》为中心
当代中国消费文化对文学及其审美倾向的影响研究
君临之侧,闺怨之外—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研究
在探索中前行--杜书瀛文艺学、美学思想研究
深圳文学生产形态研究
人类困境的救赎--史铁生创作精神内涵研究
消费语境里的自我表达--解读“80后”写作
蒙古帝国叙事--转型期中国大陆地区“成吉思汗”形象的“多元道德化”叙述
消费生态下的网络神话
博客写作的文化考察
论王小波的“顽趣”
忧伤而明媚的青春--“80后”创作热潮刍析
论龙应台的思想世界
《女子文学》(1989-1999)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叙写(1949-2006)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野下的广西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
钱钟书《谈艺录》与佛教
民间与庙堂的融合与疏离--赵树理小说创作与解放区文学关系浅析
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悖论--论十七年文学中的城市想象
致命的飞翔--论陈染、林白个人化写作对男权的解构
守望灵魂--论史铁生文学创作中的生死观
民间书写与“歌德派”的悲剧命运--老舍在当代文坛地位嬗变的文化解读
当代话语转型视域中的“王朔现象”
伊斯兰文化视阈中的张承志文学创作
听命于政治的文学研究--1957-1966年的《文学评论》考察
突破·承载·迷失--女性意识下的身体书写
陈铨创作研究
浩然:一个紧张的话语场--浩然的文学道路及其发生语境
青春·迷惘·忧伤--论“80后”写作中的青春情结
追寻与想象--台湾留学生文学的文化身份诉求
带着双轭的行走者--论王蒙小说中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
悲壮的坚守--刘白羽晚年的思想和创作
网络文学主体论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