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绪论 | 第16-32页 |
第一节 一个逝去的时代——为了那些将被遗忘的身影 | 第16-23页 |
一、边缘的台湾五六十年代文学及其女性文学 | 第16-19页 |
二、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第二节:两岸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研究现状 | 第23-32页 |
一、两岸评论者眼中的五六十年代女作家 | 第23-26页 |
二、怎样"留名":文学史撰述中的台湾五六十年代女作家 | 第26-32页 |
第一章 男性家国时代的女性声音——五十年代文艺体制及女作家 | 第32-46页 |
第一节 灰蒙蒙的文学天地——五十年代反共文艺体制的确立 | 第32-40页 |
一、国家文艺体制与文学场域 | 第32-34页 |
二、反共战斗文艺体制的确立 | 第34-37页 |
三、战后女作家的笔墨登场 | 第37-40页 |
第二节 战后初期女作家兴起的原因 | 第40-46页 |
一、文学养成是内在原因 | 第40-42页 |
二、五十年代文学场域下社团和副刊多样的文学生产渠道 | 第42-44页 |
三、国民党战后妇女政策和女作家乱离的人生经历 | 第44-46页 |
第二章 乡关何处?——战后女作家的身份言说与建构 | 第46-77页 |
第一节 梦萦魂牵——对原乡故土的遥思与追寻 | 第48-57页 |
一、原乡的追寻:五六十年代女性的怀乡书写 | 第48-51页 |
二、永远的忆乡人:琦君怀乡忆旧散文 | 第51-57页 |
第二节 离乡、无乡、远走他乡——战后女性小说的离散、流亡主题 | 第57-66页 |
一、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离散书写 | 第58-61页 |
二、国族寓言与女性主体建构: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的离散主题书写 | 第61-66页 |
第三节 家台湾——台湾新故乡 | 第66-77页 |
一、家台湾:女性生存空间的拓展 | 第66-70页 |
二、心安即是家:异地新故乡 | 第70-72页 |
三、迁台女作家的在地化书写 | 第72-77页 |
第三章 性别与家国——战后女作家的性别论述 | 第77-106页 |
第一节 战后台湾男性家国观念下的女性性别建构 | 第77-87页 |
一、五六十女作家性别意识的建构 | 第79-82页 |
二、台湾战后初期女作家笔下女性主体意识的呈现 | 第82-87页 |
第二节 女儿的余音不断——以徐钟珮的《余音》为论述文本 | 第87-95页 |
一、女儿的故事 | 第88-90页 |
二、女儿形象 | 第90页 |
三、父女、母女关系 | 第90-95页 |
第三节 另类的婚姻与爱情——战后女作家笔下的婚恋自主 | 第95-106页 |
一、觉醒与突围:欧阳子小说中的婚姻与爱情 | 第96-100页 |
二、呐喊与救赎:以郭良蕙《心锁》为分析文本 | 第100-106页 |
第四章 她们从五四走来——五四文学传统的承继 | 第106-140页 |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学与五四传统 | 第106-118页 |
一、五四文学传统 | 第106-110页 |
二、五四感时忧国的文学传统之承继 | 第110-112页 |
三、五六十年代台湾女作家与五四渊源 | 第112-118页 |
第二节 五四自由人文主义传统与五六十年代女作家书写 | 第118-127页 |
一、聂华苓与《自由中国》文艺栏 | 第119-122页 |
二、女作家作品在《自由中国》文艺栏的呈现 | 第122-127页 |
第三节 五四阴柔美学传统在五六十年代女性散文中的承继 | 第127-140页 |
一、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散文中的五四遗风流韵 | 第129-131页 |
二、冰心柔婉美学散文的承继者:琦君散文 | 第131-134页 |
三、五四诗化美文传统的余绪:张秀亚散文 | 第134-140页 |
第五章 从文学理论的移植到身体的位移——六十年代女性创作 | 第140-171页 |
第一节 现代主义在台湾二度兴起 | 第141-147页 |
一、美援文化与六十年代现代主义 | 第141-143页 |
二、自由主义与现代主义 | 第143-147页 |
第二节 现代文学与六十年代女性创作 | 第147-157页 |
一、《现代文学》与现代主义 | 第147-150页 |
二、隐性、女性、现代与传统:六十年代女作家创作 | 第150-152页 |
三、黑暗之心的剖析:欧阳子的心理写实小说 | 第152-157页 |
第三节 留学生文学与六十年代旅美女作家 | 第157-171页 |
一、留美风潮与台湾留学生文学的兴起 | 第157-159页 |
二、六十年代女性的海外经验与书写 | 第159-161页 |
三、"无根一代"的感伤代言:於梨华及其留学生小说 | 第161-167页 |
四、海那边的孤云:"文学女人"吉铮及其小说 | 第167-171页 |
结语 | 第171-175页 |
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重构女性文学史的历史记忆与文学史地位 | 第171-173页 |
二、后记:未完的论题 | 第173-175页 |
附录 | 第175-186页 |
附录1:《自由中国》女作家及其作品 | 第175-178页 |
附录2:《文艺创作》各期刊载的女性作家作品 | 第178-180页 |
附录3:《文学杂志》译介之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 第180-182页 |
附录4:《文学杂志》上的女作家及其作品 | 第182-183页 |
附录5:《现代文学》女性小说家的创作篇目 | 第183-185页 |
附录6:《今日世界》美国文学引介内容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6页 |
一、理论著作: | 第186-187页 |
二、评论书目: | 第187-191页 |
三、学位论文 | 第191-192页 |
四、论文部分: | 第192-195页 |
五、网络资源 | 第195页 |
六、视频资源: | 第195-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7-19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