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大跃进时期中国作家心态探究
网络文学对文学性的拓展
论杨绛创作的喜剧精神
“联网四重奏”与晚生代创作
“文学史”记忆之外的韩东解读
新世纪乡土文学中的家园书写--以梁鸿和孙惠芬的创作为例
鲁迅与王蒙关系论
反抗与矛盾--“女性私人化写作”与林白创作
论贺敬之的国家人民情怀与文学创作
新时期女性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嬗变
从角色扮演游戏到私人的乌托邦--试析网络幻想故事的时代特性
“现代主义”与1980年代的文化政治--以李陀的文学实践为线索
时尚理论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
底层叙述--人道主义关怀和现实主义立场
追寻与收获--贾平凹长篇小说探析
从“三寸金莲”到“人造美女”--新时期女作家写作形态的变迁
论戴厚英的知识分子身份意识
身份转变的背后--“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对农民城市化进程的书写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颠覆性研究
日本新感觉派影响下的中国20年代新感觉文学
“知识分子写作”论--90年代语境中的先锋诗学建构
新时期女性作家的乡土叙事
从生死观看池莉与方方不同的艺术个性
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
一曲庄严的生命之歌--论毕淑敏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苏青创作的市民情结
行走在网络间的文字--网络文学解析
冰心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独特地域中的生存图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城市写作略论
生存意志与胡风文论和思想--抗战时期的胡风研究
论“改革文学”的发展及演变
超越的意义--论韩东的跨文体写作
女性与都市构筑的另类景观--90年代女性文学解读
中国文艺生产对作家价值取向的影响
媒介嬗变中的文学新生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字媒体汉语写作研究
“十七年文学批评”研究
对欧阳子作品的解读
论铁凝作品的语言艺术
万象之都的魔幻游戏--朱天文、朱天心创作之“互文性”研究
文革话语的批评分析
当代台湾文学中的东北地域文化影像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论21世纪初中国文学中的“狼”形象
茅盾文学奖研究
论当代文学的民间资源--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为个案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身体权力--兼论中国女性文学的身体书写问题
社会转型期文学消费性倾向透视
从“轻舞飞扬”到“神仙妹妹”--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第一个十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试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轨迹研究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