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论新时期文学中“共产党员形象”塑造及其演变
世纪之交乡镇领导干部形象初探
论中国当代文学生成中的“苏联影响”
路金波式营销与畅销青春文学
我国后新时期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无处立足--论盛可以的女性写作
蓝博洲创作研究
颠覆的力量--互联网语境下的韩寒现象
“十七年”写“中间人物”论争刍议
本土作家的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学表达研究--以当代湘西作家群的创作为例
王元化笔下的西方作家--以《思辨录》为例
论当代中国“新左翼文学”的兴起
空谷幽兰--三毛精神世界探析
新世纪中国青春文学的先锋与常态
感性的文学写作到理性的多元创作的蜕变--论“80后”作家孙睿的成长、转型及多元发展
“二余之争”:当代知识群体的一次精神问责
伤痕文学叙事模式分析
阿英文献学成就初探
本真地生活—解读黄永玉
灵魂深处的嘶鸣--论张承志散文的思想内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寻根意识研究--以鲁迅、沈从文、韩少功为例
网络文学的去分化初论
论不同媒介背景下慕容雪村的创作
现代中国作家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文学想象
青春症候群—“80后”青春文学病象诊断
“十七年文学”语境中的“老舍现象”研究
网络视域下的文学接受研究
论王小波的个人主义
江南女性民俗的文学展演研究--以现代文学江南作家的女性民俗书写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文变染乎世情--转型中国的网络文学
论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启蒙内涵
三十年代《申报》副刊文学形态研究
传播学视野下的《人民文学》(1978年-1998年)研究
灵魂的搏斗--张炜创作心态分析
论新时期以来陕西作家群的文化取向
王蒙视野中的苏俄形象--以《苏联祭》为例
蒙古国现代文学在中国(1946-1979)
“社会主义”与“自然”--以1950-60年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和美学论争为中心
当代文学生产机制转型初探--以《上海文学》1980年代的文学实践为线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
黄永玉文学创作论
《文汇报·笔会》(1956.10-1957.6)研究
文学的定义:民国时期文学概论教材研究
最后的周扬 人性的高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思索
“社会主义新人”的可能性建构及其瓦解--以《中国青年》四次“问题讨论”为中心
历史与叙述--革命自传文学(1949-1966)研究
新作家群体的崛起和未来发展
“文”“学”会通--现代学者型女作家研究
生存的限度--“百花时代”与“调整时期”的文学研究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