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传播学视野下的《人民文学》(1978年-1998年)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前言第7-9页
第一章 《人民文学》呈现出的文学状态第9-18页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黄金期”第9-13页
  一、《班主任》与伤痕文学第9-10页
  二、《剪辑错了的故事》、《记忆》与反思文学第10-11页
  三、《乔厂长上任记》与改革文学第11-12页
  四、《爸爸爸》与寻根文学第12-13页
 第二节 转型中的“失落期”第13-16页
  一、“新潮文学”与文学场的形成第13-15页
  二、“现实主义冲击波”第15-16页
 第三节 文学坚守期第16-18页
第二章 控制系统中的《人民文学》第18-30页
 第一节 文艺政策与办刊宗旨第18-23页
  一、“舌苔”事件与文艺政策第18-20页
  二、主编的缺席第20-22页
  三、主旋律的宽泛化第22-23页
 第二节 《人民文学》的“把关人”第23-30页
  一、主编与期刊命运第23-24页
  二、临危受命的张光年第24-25页
  三、锐意尝试的王蒙第25-27页
  四、争议颇多的刘心武第27-30页
第三章 《人民文学》与作者第30-35页
 第一节 现实主义作家的源生地第30-32页
 第二节 有限度的认同和支持第32-35页
第四章 文学导向与评奖机制第35-45页
 第一节 多声部的奖项设置第35-39页
  一、“官方专家奖”: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第35-37页
  二、“民间专家奖”:“中国潮”征文、“××”杯第37-39页
 第二节 风格与导向第39-45页
  一、思想性:意识形态阵地第40-42页
  二、艺术性:纯艺术权威第42-45页
第五章 文学改版潮中的《人民文学》第45-54页
 第一节 文学主流地位的失落第45-49页
  一、文学体制的转轨第45-47页
  二、传播媒介的丰富第47-48页
  三、“纯文学”的争议和坚持第48-49页
 第二节 《人民文学》与文化市场第49-51页
  一、体制中的“文学精英集团”第49-50页
  二、游走在市场边缘的“主流”第50-51页
 第三节 文学终结与“跨文体写作”第51-54页
  一、改良之道第51-53页
  二、救赎之道第53-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后记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灵魂的搏斗--张炜创作心态分析
下一篇:论新时期以来女性小说中的自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