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根系传统文化,理性奉行终生—人格特质与矛盾思想 | 第14-24页 |
第一节 父权压制下与父爱缺位中的黯淡童年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根系传统,奉行理性 | 第16-24页 |
一、濡染古典 体悟国学 | 第17-18页 |
二、认同传统 契合伦理 | 第18-20页 |
三、净化性灵 皈依天主 | 第20-21页 |
四、理性信仰与率真个性杂糅 | 第21-24页 |
第二章 亦柔亦刚皆性情—苏雪林的文学创作 | 第24-33页 |
第一节 温润柔美 挥洒女性情致 | 第24-28页 |
一、童心奇趣 | 第24-26页 |
二、道法自然 | 第26-27页 |
三、“信仰”母爱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强悍阳刚 显男性气魄 | 第28-33页 |
第三章 为了不被忘却—苏雪林文学批评述评 | 第33-65页 |
第一节 文艺思想研究 | 第34-41页 |
一、坚持文学要为人生 | 第34-36页 |
二、对作家道德、人格要求严格 | 第36-37页 |
三、看重作品的艺术性 | 第37-39页 |
四、注重民族性与个性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文学批评实践研究 | 第41-65页 |
一、批评身份与文学批评 | 第41-53页 |
(一) 柔与刚:女性敏锐的感触、诗意的美文笔调下的抗争 | 第41-50页 |
1、和谐之“柔” | 第41-46页 |
2、矛盾之“刚”:尊胡与反鲁 | 第46-50页 |
(二) 情与理:率真的作者型批评兼容学院派的科学批评 | 第50-53页 |
1、率真的作者型批评 | 第50-51页 |
2、科学的学院派批评 | 第51-53页 |
二、批评方法与文学批评 | 第53-58页 |
(一) 实证与直觉相结合 | 第53-54页 |
(二) 共时与历时相比照 | 第54-58页 |
三、批评标准的两端:持中宽容与激进偏颇 | 第58-63页 |
(一) 平和:公允持中,坦率宽容 | 第58-60页 |
(二) 矛盾:立场保守与言语激进偏执 | 第60-63页 |
四、余论:美与毁—文学批评的艺术特色与局限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注释 | 第67-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