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2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2-14页 |
二、研究范围与对象 | 第14-16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上篇 感伤的诗学 | 第18-61页 |
第一章 感伤的诗学范畴 | 第19-36页 |
第一节 感伤界定 | 第19-26页 |
一、感伤:作为一种情感形态 | 第19-21页 |
二、感伤:作为一种诗学范畴 | 第21-23页 |
三、感伤:作为一种文学思潮 | 第23-26页 |
第二节 感伤辨析 | 第26-36页 |
一、浪漫与感伤 | 第26-29页 |
二、悲剧、哀怨与感伤 | 第29-32页 |
三、忧郁、颓废与感伤 | 第32-36页 |
第二章 中西感伤诗学 | 第36-61页 |
第一节 西方感伤诗学 | 第36-40页 |
一、十八世纪之前关于感伤的论述 | 第36-37页 |
二、感伤主义、浪漫主义时期关于感伤的论述 | 第37-39页 |
三、席勒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感伤诗学 | 第40-45页 |
一、中国传统语境中的“感伤”命题 | 第40页 |
二、关于“诗可以怨” | 第40-43页 |
三、中西方感伤诗学辨析 | 第43-45页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感伤的诗学追求 | 第45-61页 |
一、以情感为本体的诗学理论 | 第45-49页 |
二、以感伤为文学原点的诗学追求 | 第49-53页 |
三、对感伤主义的批评与理论构建 | 第53-56页 |
四、鲁迅、茅盾对感伤的论述及革命文学对感伤的自我批判 | 第56-61页 |
下篇 现代知识分子的感伤体验与表达 | 第61-117页 |
第三章 感伤生成:现代知识分子的感伤体验 | 第62-78页 |
第一节 创伤体验 | 第62-67页 |
第二节 边缘体验 | 第67-73页 |
第三节 底层体验 | 第73-78页 |
第四章 感伤抒写:审美流变与特征 | 第78-102页 |
第一节 感伤流变 | 第78-88页 |
一、民初哀情小说:无法面对现代的感伤 | 第78-81页 |
二、五四小说:青春的浪漫感伤 | 第81-84页 |
三、现代性的反思:另一种感伤 | 第84-85页 |
四、面对民族主题:夹缝中的感伤叙事 | 第85-88页 |
第二节 审美特征 | 第88-102页 |
一、淡化情节强化感伤情绪的抒叙 | 第88-92页 |
二、弱化性格着重感伤自我的抒写 | 第92-97页 |
三、环境与氛围:感伤情绪的物化 | 第97-99页 |
四、结构:随“感”所至,“伤”情而止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感伤表达:叙事视角与形式 | 第102-117页 |
第一节 视角与人称 | 第102-108页 |
一、第一人称内视角:“我”与感伤 | 第102-104页 |
二、书信日记体:以一己之所伤感动世人 | 第104-107页 |
三、第三人称内视角:从自叙走向自辩 | 第107-108页 |
第二节 宣泄与回味 | 第108-117页 |
一、感伤的现时宣泄 | 第108-111页 |
二、回溯式的感伤记忆 | 第111-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后记 | 第119-1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