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生命教育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页 |
1.3 研究的依据 | 第11-13页 |
1.3.1 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1.3.2 实践依据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4.2 比较研究法 | 第13页 |
1.4.3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1 研究的难点 | 第14页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生命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 第15-21页 |
2.1 生命教育的内涵 | 第15-16页 |
2.2 生命教育的特征 | 第16-18页 |
2.3 延安时期生命教育 | 第18-19页 |
2.4 生命教育与延安时期生命教育的异同 | 第19-21页 |
3 延安时期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效 | 第21-34页 |
3.1 延安时期生命教育的内容 | 第21-30页 |
3.1.1 卫生医疗教育 | 第21-25页 |
3.1.2 体育运动教育 | 第25-27页 |
3.1.3 婚育教育 | 第27-30页 |
3.2 延安时期生命教育的实效 | 第30-34页 |
3.2.1 激发群众劳动热情 | 第30-31页 |
3.2.2 唤起抗日爱国热情 | 第31-32页 |
3.2.3 唤起生命生存意识 | 第32-34页 |
4 延安时期生命教育的历史价值 | 第34-44页 |
4.1 延安时期生命教育的经验 | 第34-37页 |
4.1.1 生命教育的科学化 | 第34-35页 |
4.1.2 生命教育的大众化 | 第35-37页 |
4.1.3 生命教育的战时化 | 第37页 |
4.2 延安时期生命教育的局限 | 第37-38页 |
4.2.1 延安时期生命教育受科技水平的局限 | 第37-38页 |
4.2.2 延安时期生命教育受人的认识水平的局限 | 第38页 |
4.2.3 延安时期生命教育受战争环境的局限 | 第38页 |
4.3 延安时期生命教育启示 | 第38-44页 |
4.3.1 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教育 | 第38-41页 |
4.3.2 针对社会群体的生命教育 | 第41-42页 |
4.3.3 建立对生命教育的制度 | 第42-44页 |
5 结论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