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半月刊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论文的缘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研究的方法和视角 | 第14-15页 |
第1章 《论语》半月刊的发展历程 | 第15-28页 |
·发生环境 | 第15-17页 |
·时代环境 | 第15-16页 |
·文化环境 | 第16-17页 |
·基本面貌 | 第17-19页 |
·刊物概述 | 第17页 |
·刊物缘起 | 第17-18页 |
·刊名的确定 | 第18-19页 |
·办刊原则 | 第19页 |
·分期和它的主编们 | 第19-28页 |
·刊物的分期 | 第19-21页 |
·主编及其编辑历程 | 第21-28页 |
第2章 《论语》半月刊的本体色彩 | 第28-41页 |
·创作本体 | 第28-32页 |
·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及专制统治的抒写 | 第28-29页 |
·对国民性的抒写 | 第29-30页 |
·对官场政治病的抒写 | 第30-31页 |
·对社会世相的抒写 | 第31-32页 |
·对闲情逸致的抒写 | 第32页 |
·批评本体 | 第32-37页 |
·社会批评 | 第32-35页 |
·文明批评的构建 | 第35-36页 |
·文化批评的构建 | 第36-37页 |
·学术本体 | 第37-41页 |
·对幽默小品文的学术本体考察 | 第38页 |
·对民间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学术本体考察 | 第38-39页 |
·对漫画本体的考察 | 第39-41页 |
第3章 《论语》半月刊的生产与传播机制 | 第41-54页 |
·编辑策略 | 第41-45页 |
·品牌意识 | 第41-42页 |
·刊物周期 | 第42-43页 |
·专号特色 | 第43-44页 |
·读者路线 | 第44-45页 |
·出版机制和发行机制 | 第45-48页 |
·印刷机构 | 第45页 |
·发行机构 | 第45-46页 |
·发行量和发行价格 | 第46-47页 |
·发行方式 | 第47-48页 |
·读者群体和作者群体 | 第48-54页 |
·与作者的关系 | 第48-51页 |
·与读者群的关系 | 第51-54页 |
第4章 《论语》半月刊的个性特色 | 第54-61页 |
·文化的个性特点 | 第54-57页 |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戏而不虐的幽默情怀 | 第54-55页 |
·信手拈来、自然随意 | 第55-56页 |
·题材庞杂,无所不及,贯通中外,纵横古今 | 第56页 |
·语言恣肆,俗雅并存,自由自在的谈话 | 第56-57页 |
·与众不同的编辑个性 | 第57-61页 |
·不拿别人的钱,不说别人的话 | 第57-58页 |
·丰富的稿源和优厚的稿酬制度 | 第58页 |
·完美的外部措施和独特的广告设计 | 第58-59页 |
·灵活独特,注重效益的办刊之道 | 第59-61页 |
第5章 《论语》半月刊的历史地位 | 第61-67页 |
·文学史意义 | 第61-64页 |
·促使现代散文文体的成熟 | 第62页 |
·民间文学的体现 | 第62-63页 |
·培养了一批重要的作家 | 第63-64页 |
·编辑出版学意义 | 第64-65页 |
·作为同人期刊的代表,见证了文学期刊的现代转型 | 第64-65页 |
·大众化出版发行策略,是当时期刊发行的楷模 | 第65页 |
·史料学意义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