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教门、帮会研究--以山东为中心1937-1945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地位与作用
回顾中国抗日战争
论抗战时期延安的文化整合
抗战时期广东国统区粮食管理探析
新民主主义宪政研究
尴尬的生存--1945-1949中国自由主义政治立场
论民主革命时期黄炎培的政治思想
五四时期湖南报刊述评
土地革命时期湖南教育述评
丁文江对近代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探索
革命根据地三种政权模式的异同及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交通
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国立八高校教师索薪运动
钱玄同思想研究
抗战初期的人口迁移
黄炎培: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形象”
论抗战时期根据地的乡村民主政治建设
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和关内沦陷区工矿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基本立场
中华民国政府的文物保护
美国“先德后日”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
论南方局领导的大后方抗战文化运动
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战线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探原
《改造》与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想传播
第二次国共磨擦及其善后谈判研究
“九一八”前东北城市管理与市民生活方式变迁初探--以《盛京时报》相关报道为核心
东北政务委员会政治空间研究
战后上海“社会秩序”的重建及其失败--上海警察研究(1945~1949)
抗日民主政权施政纲领的人权保障思想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行政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毛泽东舆论战思想及其在解放战争中的成功实践
1917-1927年苏俄、共产国际与国民党关系的演变
解放战争时期南满根据地研究
解放战争时期知识分子对中国出路的探寻--以《时与文》为讨论中心
觉醒与贡献:抗日根据地的农民--以晋察冀边区为中心研究
五四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
蒋经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
蒋经国与赣南乡村社会控制研究
中央苏区合作运动述论
权力利益网络碰撞中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宛西自治(1929-1941)
战时上海大众娱乐研究(1937-1945)
政治大变动背景下的上海俄侨(1945-1950)
娱乐、政治、风化—审查制度下的上海大众娱乐(1927-1931)
上海市政府对工人失业问题的解决(1945-1947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娱乐空间及其分层研究(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分析
解放前夕武汉中共地下党的斗争研究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