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对“乡村建设运动”的界定 | 第8-9页 |
·学术史回顾 | 第9-12页 |
·学术界对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 | 第9-11页 |
·学术界对蒋经国“建设新赣南”的研究 | 第11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 第12页 |
·主要内容 | 第12页 |
·重点难点 | 第12页 |
·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基本思路 | 第12页 |
·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2章 蒋经国乡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13-16页 |
·蒋经国主政前的赣南社会 | 第13-14页 |
·赣南在抗战相持阶段中的崛起 | 第14-16页 |
第3章 蒋经国乡村建设思想 | 第16-20页 |
·蒋经国的乡村建设思想来源 | 第16-17页 |
·蒋经国的乡村建设方案 | 第17-20页 |
第4章 蒋经国乡村建设的实践 | 第20-40页 |
·乡村政权建设 | 第20-22页 |
·破除绅权 | 第20页 |
·培养基层干部 | 第20-21页 |
·建乡建保,培养民众的民主政治意识 | 第21-22页 |
·乡村社会建设 | 第22-27页 |
·严禁烟赌娼 | 第22-23页 |
·肃清盗匪 | 第23-24页 |
·平息械斗 | 第24-25页 |
·实施集团结婚 | 第25-26页 |
·推行“新赣南家训” | 第26-27页 |
·乡村教育建设 | 第27-34页 |
·国民教育 | 第27-30页 |
·社会教育 | 第30-33页 |
·职业教育 | 第33-34页 |
·乡村农业建设 | 第34-40页 |
·开垦荒地 | 第34-35页 |
·兴修水利 | 第35页 |
·扶植自耕农 | 第35-37页 |
·开展农业合作 | 第37-38页 |
·推行粮食丰收运动 | 第38-40页 |
第5章 蒋经国乡村建设对赣南社会的影响 | 第40-45页 |
·乡村建设较好的解决了内卷化倾向 | 第40-41页 |
·乡村建设冲击了赣南传统权力文化网络 | 第41-43页 |
·乡村建设促进赣南乡村社会的现代化 | 第43-45页 |
第6章 蒋经国乡村建设模式的历史定位 | 第45-49页 |
·蒋经国乡村建设模式与梁漱溟乡村建设模式的比较 | 第45-46页 |
·梁漱溟乡村建设模式 | 第45页 |
·两种模式的比较 | 第45-46页 |
·蒋经国乡村建设模式的评价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