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三言》中的能性述补结构
正邪两赋 亦剑亦箫——论茅盾对塑造人物复杂性格的认识与实践
晚清小说繁荣背景下的群学社研究
《彭公案》研究
1980年代中篇小说的青春叙事
作为游戏的小说—王小波小说艺术论
论莫言的文学观
以《边城》和《长河》为例看沈从文的民族国家意识
论现代报人、传统文人双重身份对张恨水及其创作的影响
反讽视阈下凌叔华创作研究
“自我”的追寻与缺失--论老舍前期小说中的青年人物形象
时代蜕变与自我调适中叙事建构的努力及困窘--论沈从文1940年代的小说创作
绘画艺术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卜乃夫小说中的李範奭形象研究--以《北极风情画》为中心
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生产消费与文化反思--以银河奖作品为例
民族形象与个人故事--论刘恒《苍河白日梦》中“民族形象”的建构
论苏童“香椿树街”系列小说的空间意象
现代四川文学中的“女强男弱”现象--以李劼人、沙汀、艾芜的小说创作为例
绘声绘色的苍凉世界—论张爱玲小说中声音、色彩的运用
李锐小说中民间人物的认同困境
论《白鹿原》中的空间书写
孙惠芬小说中的城乡空间书写
论刘庆邦小说的三种创作模式及其得失
冯唐的“异”与“野”--冯唐小说创作论
论新感觉派的文化世界主义追求
艾芜小说民间性研究
论王任叔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转变
论无名氏20世纪40年代作品的文化内涵
疼痛的父子—《孽子》身体叙事研究
乾隆时期长篇白话小说中的士人形象及创作心态研究
刘震云小说人物模式研究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新世纪小说创作
新世纪女性主义小说创作研究
媒介转换中的青木川叙事
论铁凝小说的母性书写
颠覆的游戏——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红楼梦》中的玉文化研究
《尘埃落定》的隐性寓意:强势文化撞击下理智与情感的二律背反
论李渔小说的艺术特征及其理论渊源
玄幻类型文学与文化现象研究
论“万物有灵”思想对迟子建创作的影响
莫言小说的反讽艺术研究
刘震云小说创作研究
古代与现代的错综交融——三十年代历史小说论
诗意浪漫的“异域”文学世界--论红柯新疆题材小说创作
厚重的现实和精神的超越--雪漠小说浅论
论刘醒龙《天行者》中的矛盾艺术
《快心编》研究
从《盗官记》到《让子弹飞》:姜文电影的改编研究
《东西晋演义》人物形象研究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