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在城乡夹缝中生存--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农民进城”书写
虔诚而寂寞的乡土守望者--孙惠芬论
二十世纪“三言二拍”传播研究
弹词小说论
论“80后”小说创作
《封神演义》传播研究
严歌苓作品中的人性思考
“三言二拍”中的法意与人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腐文学模式研究
荒原上的野花--论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创作
“矛盾”中的挣扎与抉择--蒋光慈创作心理研究
穿越迷雾的追问--论毕飞宇的历史观
张炜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张欣小说创作论
论刘庆邦小说的悲剧意识
新笔记小说与中国古代笔记传统
道家精神与《京华烟云》
《红楼梦》委婉语研究
不曾停息的沉思--韩少功近十年(2003-2013)小说研究
七月派小说论
女性的直觉与文化的前卫性——唐颖新作《阿飞街女生》解读
欲望之城的突围--九十年代历史语境下新都市小说的审视与反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重读《猫城记》及其有关评论
寻找夏娃--五四女作家与九十年代女作家“自传性”小说写作的比较研究
从两性冲突中看建国后知识分子形象的意义
论新世纪乡村小说中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贾平凹、孙惠芬、刘庆邦的乡村小说为例
才、貌、忠贞--跨世纪时期两性写作中的两性观念透视
理性反思下的文化寓言——论新时期小说中的白痴形象
《上海宝贝》的文化背景探讨
无所逃遁的生存困境——试论刘恒小说的宿命意识
诗化世俗:汪曾祺小说的文化精神
走入“魔道”的心灵空间——论施蛰存小说创作第三部曲的幽幻色调
面对“冲击”过后的困惑——关于20世纪末“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历史反思
论陈若曦的佛教小说
寄沉痛于幽默--试论王小波对“文革”的认识方式及意义
理想的失落与道德的滑坡——论池莉小说对婚姻爱情的市民诠释
论凌力长篇历史小说中的民间写作倾向和女性写作倾向
王安忆小说的文化关怀--从王安忆几部重要代表作看其文化内涵
《羊的门》的家族神话与文化选择
诗意的栖居——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意蕴
“散文化”的小说--从思维机制看五四小说现代化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论阎连科乡土小说中死亡的文化意义
从容跨越先锋浪潮--论余华90年代的小说创作
颠覆与超越--论莫言小说《四十一炮》
自我的冲突——《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形象的心理学分析
论《白鹿原》的历史观——与《红旗谱》、《故乡天下黄花》的比较研究
论王安忆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与意义的生成
“写实”的深化与变异——八九十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现代主义叙事
虹影小说的追寻情结解读
上一页
[61]
[62]
[63]
[64]
[6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