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潘岳的思想与文风之形成
《花间集》接受论
湘西情结与都市文明的碰撞--兼论沈从文小说文化心理选择的坚守与退却
在忏悔与告白的背后--郁达夫与卢梭自传文学比较研究
感伤的行旅--郁达夫作品感伤基调论析
林纾的文学翻译活动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互动
钱锺书与新批评--钱锺书批评理论来源之一的研究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特征及其成因
契合与互补--沈从文与英美派作家关系研究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著现代文章--论林语堂的文化观及其现代性
论嘉道年间女词人顾春、吴藻
“我们”、“我”、“他”的记忆选择--知青文学(1978-2000)对历史图景的三种想象方式
刘孝标《世说注》考略
日本古典文学与周作人“平和冲淡”审美观的形成
论中国现代家族叙事文学中的生命群像
王朔作品语言风格研究
柳宗元与中唐赋坛
“寻根文学”创作的现代性辩证
曾国藩对桐城派文论的发展
无处突围--从男性形象看现代女性书写
沈从文:存在的危机与生命的超越--试论沈从文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论《闲情偶寄》的休闲思想
精神主体的撕裂与整合--从文化冲突论张爱玲的文学个性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教应对苦难的三种方式
忧患与焦虑纠结的灵魂--论文化价值观的选择与周作人思想嬗变
重造经典的理想追求--论沈从文对《月下小景》集中佛经故事的重写
存在的追询--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人学主题
论无名氏的精神世界
丰子恺与儿童艺术
祝尧《古赋辩体》研究
灿烂下的孤寂--论林徽因独特人生对其创作的影响
世俗社会 平凡人生--论池莉《烦恼人生》等作品及新写实主义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试论湖湘文化对唐宋迁谪文学的影响
审美与审丑的双重变奏--论铁凝小说的审美意识
方玉润《诗经原始》的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朱光潜早期文艺批评思想研究
宋人论陶与陶诗经典化
新时期以来中国流行文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论阮籍价值观对其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西晋寒族作家依附心态研究
论汉魏六朝时期的“七”体
傅玄诗赋研究
冲突与抉择--张承志文化人格论
苦难的岁月 互补的文学--沦陷时期中国东北与韩国文学比较研究
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
色彩与中国现代文学
“变风变雅”考论
淑周楚之丰烈——扬雄作品的文化阐释
满眼风物入卜书--《易经》摄象明理探微
九十年代女性写作
上一页
[174]
[175]
[176]
[177]
[17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