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5页 |
绪论 | 第5-6页 |
一、 中西互参: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理论渊源 | 第6-16页 |
(一) 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借鉴 | 第7-10页 |
(二) 与中国古代印象式批评的契合 | 第10-16页 |
二、 以文论人: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理论模式 | 第16-25页 |
(一) “以文论人”批评模式的精神内核 | 第16-18页 |
(二) 人性审美视角的批评准尺 | 第18-20页 |
(三) “以文论人”批评模式的理论形态 | 第20-25页 |
三、 契合与龃龉:李健吾批评实践的两种境界 | 第25-36页 |
(一) 契合:批评是一种认同行为 | 第26-31页 |
(二) 龃龉:阐释学思想的端倪 | 第31-36页 |
四、 寻美与求疵: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精神品格 | 第36-47页 |
(一) “职业的批评”与“大师的批评” | 第36-41页 |
(二) 寻美:是鉴赏也是创造 | 第41-46页 |
(三) 求疵:一种有益的补充 | 第46-47页 |
五、 兼容与开放: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现代意义 | 第47-54页 |
(一) 圆融无碍:李健吾对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的意义 | 第48-51页 |
(二) 灵魂的对话:李健吾批评实践的现代意识精神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