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治、法律
--
外交、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
中国外交史、对外关系史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关系与“华夷之辨”
清政府在抵制美货运动期间的对美外交
周恩来睦邻外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清末中日驻外使节的交流及其影响--以晚清驻外使节日记研究为中心
1950-1965年中国新疆与苏联关系研究
古代东亚朝贡体系中的相互认可机制研究
21世纪初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研究
中非的相互依存--中国—尼日利亚与中国—安哥拉的石油换基础设施外交的比较研究(1976-2009)
宋代海外诸国朝贡使团入华之研究
沈志华与中苏关系史研究论探
明代闽籍册封琉球使及其著作考证
国际制度内恶性竞争与春秋时期国际规范退化
宋代至清末中国和文莱关系研究
中日满蒙路权问题探析--以“洮昂路车辆移用奉海路”事件为例
试论19世纪末朝鲜对华关系转型
晚清蒲安臣使团与日本岩仓使团之比较研究
张奚若对中外时局的认识与评论研究(1930-1936)
十一世纪中下叶宋丽关系研究
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研究
司徒雷登使华时期与蒋介石关系研究(1946-1949)
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研究
谢伟思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研究--以谢伟思报告为中心的考察
晚清宝星制度研究
广东省对越南的援助研究(1955-1978)
宦官在明朝外交中的影响研究
元朝与爪哇交涉史相关问题研究
辽朝对外遣使研究
抗日战争之前及期间日本对华毒品政策
清代越南使臣之“燕行”及其“诗文外交”研究--以《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为中心
先秦时期国家间外交礼仪研究--基于《仪礼》和《左传》的分析
中俄(苏)松黑航权问题研究
中苏关于中东铁路问题的早期交涉(1917-1924)
浅析晚清驻德使臣对中德关系的影响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对德外交选择
晚清中德关系之转变--以驻德使臣外交活动为中心
近代以来中国经营阿克赛钦研究
1944年亨利·华莱士访华评析
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转变与美国国家利益
北洋时期中国外交行政体制研究
毛泽东民间外交实践研究(1949-1976)
明朝中前期对外交往中的宦官集团
清代西宁办事大臣研究
从《中俄伊塔通商章程》看清代外交
中越宗藩关系解体与清朝的反应
论20世纪30年代中德关系之演变
沈馆宗藩外交研究(1637-1644)
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历史、现状和未来--以东南亚为个案的研究
从“兄弟”到“仇敌”中越关系恶化的根源探析(1950-1978)
保密性和有效性的权衡--中美秘密联络(1969-1971)中美方对斡旋者的选择
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民间贸易研究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