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65年中国新疆与苏联关系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导言 | 第8-13页 |
|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动态、趋势 | 第8-12页 |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 第12-13页 |
| 2.新中国与苏联关系从同盟到对抗的演变 | 第13-21页 |
| ·“同志加兄弟”的蜜月时期 | 第13-16页 |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 第13-14页 |
| ·苏联对华的援助 | 第14-15页 |
| ·全面向苏联学习,营造中苏友好氛围 | 第15-16页 |
| ·中苏关系恶化 | 第16-18页 |
| ·中苏分歧的由来 | 第16-17页 |
| ·中苏两党的较量引起分歧公开化 | 第17-18页 |
| ·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与对抗 | 第18-21页 |
| ·中苏意识形态大论战 | 第18-19页 |
| ·中苏关系由同盟转向对抗 | 第19-21页 |
| 3.中苏蜜月期的新苏关系 | 第21-32页 |
| ·新疆与苏联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 | 第21-25页 |
| ·新疆与苏联的经贸往来 | 第21-23页 |
| ·新苏友好文化交流 | 第23-25页 |
| ·新疆的中苏友好宣传 | 第25-28页 |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受到热烈欢迎 | 第25-26页 |
| ·新疆中苏友好协会的工作成果 | 第26-27页 |
| ·庆祝十月革命,开展中苏友好月宣传 | 第27-28页 |
| ·关于新疆苏侨与苏籍干部问题的友好交涉 | 第28-32页 |
| ·新疆苏侨与苏籍干部形成的历史原因 | 第28-29页 |
| ·中苏关于遣返苏侨和苏籍干部退籍问题的交涉 | 第29-32页 |
| 4.中苏论战引起新苏关系恶化 | 第32-42页 |
| ·伊塔事件前苏联对新疆的策划 | 第32-35页 |
| ·通过广播、信件等方式宣传苏联的物质优越 | 第32-33页 |
| ·苏侨协会及领事馆非法发展苏侨,煽动群众外逃 | 第33-34页 |
| ·长期培植特殊势力,建立情报关系 | 第34-35页 |
| ·边民外逃与 5.29 事件 | 第35-38页 |
| ·边民外逃 | 第35-36页 |
| ·伊宁发生“5.29”反革命暴乱事件 | 第36-38页 |
| ·中苏双方就外逃边民谈判和交涉 | 第38-42页 |
| ·双方谈判交涉过程 | 第38-39页 |
| ·外逃人员的安置与处理 | 第39-42页 |
| 5.“坏事变好事”:清除苏联在新疆的势力与影响 | 第42-55页 |
| ·清除苏联在新疆的势力 | 第42-45页 |
| ·彻底解决新疆苏侨和苏籍干部的问题 | 第42-43页 |
| ·逼迫苏联关闭在新疆的领事馆和苏侨协会 | 第43-44页 |
| ·坚决打击里通外国分子 | 第44-45页 |
| ·开展“三个一”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宣传 | 第45-48页 |
| ·“三个一”教育 | 第45-46页 |
| ·做好群众宣传工作 | 第46-47页 |
| ·纯洁和加强干部队伍 | 第47-48页 |
| ·以“反修防修”对抗苏联的煽动 | 第48-51页 |
| ·苏联对新疆颠覆性的宣传 | 第48-50页 |
| ·提高警惕,做好“反修防修”工作 | 第50-51页 |
| ·加强口岸的“反修”工作 | 第51页 |
| ·净化边境 | 第51-55页 |
| ·“有边无界,有边无防”的历史渊源 | 第51-52页 |
| ·加强边界管理和建设 | 第52-53页 |
| ·开展内迁后撤工作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