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东北抗日联军历史地位之再思考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日本人反战运动
任弼时与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研究
延安时期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研究
战争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心态--抗战时期浙江省个案研究
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地区战争难民问题研究
论抗战时期四川田赋“三征”
论抗战时期陕西国统区的粮食管理政策
黄绍竑主浙时期抗日思想与实践研究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干部教育研究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研究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青少年儿童的奴化教育
抗日军政大学研究(1939-1943)--以抗大在浆水为中心
邢台抗战损失研究
抗战时期桂林媒介的“把关”行为研究
救国会“七君子”对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少数民族参加国家代议机构问题研究
河北三青团考察
西北农民银行与晋绥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近代日本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成因
从傅斯年攻倒孔祥熙看国民参政会的民主监督作用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难童教养研究
《新华日报》视野下的战时难民问题
战时陪都重庆防空论述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
抗战时期美国援华过程中的日苏因素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研究
抗战时期中共、蒋介石政权、汪伪政权对“民生主义”的认识及后果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桂林学生运动的领导研究
《八路军军政杂志》研究
湖南三民主义青年团组训研究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巡回审判制度之研究
集体记忆的规训: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如何被建构
日本关东军七三一部队人体实验问题考察研究
论“满映”--基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论”的分析
中国共产党人终极关怀的历史考察
抗战时期的师范学院研究
1939年天津水灾及赈济述论
抗战时期上海文化人在新疆
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势力的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势力的争取与合作述评
中日历史教材中抗日战争部分的对比研究
战后初期上海苏北难民救济研究
战时大后方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
蒋介石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抗战期间国民党组织特性问题研究
山东抗日根据地救灾机制探析
浙江省临时参议会研究(1939-1946)
傅斯年抗日思想及活动述论
晋察冀边区银行边币问题研究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