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科研社交网络中的单类协同过滤方法研究
基于新浪微博的互联网用户心理健康状态判别
脱嵌式保护开发与牧区的生态、生计--基于新疆卡拉麦里的实地研究
智力障碍者父母的父母意识研究--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
网络社会理论视角下的认同变迁研究--以《穹顶之下》为个案分析
“乜贴”的流动—泰城回族的交换范畴
云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
社会抗争意愿及行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0的实证分析
基于邻域用户模型的主题推荐研究
广西侗族地区农村居民休闲行为优化研究
主观社会阶层对社会心态的影响效应--基于WVS2012的实证研究
网络人际话语对网络恋爱关系的建构--关系辩证理论的视角
街头露宿者的群体化过程--基于杭州某露宿点的田野调查
以汲县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变迁研究(1368-1952年)
城市居民人情消费研究--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
转型时期的社会整合--政治纽带和文化纽带的功能研究
雾霾话语的社会构建--基于浙江衢州城乡社区居民的实证研究
社会关系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行为研究--基于山西省M村的实证调查
转型期中国社会风险的形成机理研究
社会网络中网络结构分析研究
拉卜楞寺“羌姆”研究
我国农村阶层分化的若干思考
二维区域结构—差序格局再诠释
城市既有居住区空间环境更新对邻里关系的影响研究
特色建构中的国家与社会--以H特色小镇为例
苏南地区新型社区的形成、问题及思考--基于三个社区的考察
“暖乡行动”:二元结构背景下的“社会治理表演”
论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自我获益对亲社会名声的影响:亲社会代价的调节作用
株洲市城区新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双村营造”:人类学视野下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以赣县白鹭古村为例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问题研究
广西仫佬族居民人格、民族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过山置水”—广西龙胜县龙脊红瑶小寨的村落空间营建
身份资源的期望比较与功能分析
内生网络环境下具有异质连接费用的局部策略互动
社交问答平台用户承诺、自我效能与知识持续贡献意愿的关系研究
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社区商业模式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资本与居委会选举参与相关性研究
古印度佛教的识、心观研究
微博用户的社会资本度量方法
华侨与近代厦门港口城市发展研究(1840-1949)
城市空间的变革与人的存在方式
关系与利益:交换网络视角下乡村市场从传统到现代的生成逻辑--以贵州省L村辣椒订单种植为例
京族传统康养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利用策略
居住状况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怨恨的生成机制及化解路径研究
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场景、过程与逻辑--一个传播社会学的分析
就医过程中的关系运作--以湖南省A医院为例的分析
1911~1952皖北地区乡村政治生态的嬗变--以安徽省怀远县淮村为中心的调查研究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