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论文

居住状况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一、绪论第13-22页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13-14页
        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二) 社会融合的概念、理论、测量及影响因素第15-17页
        1. 社会融合的概念第15页
        2. 社会融合理论第15-16页
        3.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与影响因素第16-17页
    (三) 文献综述第17-21页
        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19页
        3. 研究述评第19-21页
    (四) 研究假设第21-22页
二、研究设计第22-32页
    (一)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22页
    (二) 数据来源第22页
    (三) 变量操作化第22-26页
        1. 因变量选取第22-24页
        2. 自变量选取第24-25页
        3. 控制变量选取第25-26页
    (四) 数据基本特征描述第26-30页
        1. 流动人口描述性特征数据第26-28页
        2. 住房与居住状况基础数据第28-30页
    (五) 研究假设的细化第30-32页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第32-61页
    (一) 社会融合的因子结构分析与测量第32-35页
        1. 各维度分数计算第34-35页
        2. 社会融合综合指数计算第35页
    (二) 不同居住与住房状况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第35-44页
        1. 不同住房价位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第36-37页
        2. 不同住房性质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第37-39页
        3. 不同住房公积金情况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第39-41页
        4. 不同社区性质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第41-42页
        5. 不同社区类型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第42-43页
        6. 社会融合的总体分析第43-44页
    (三) 流动人口居住与住房状况对其社会融合的影响第44-61页
        1. 采用混合效应模型的必要性第44-45页
        2. 社会融合综合指数的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第45-52页
        3. 社会融合各维度分数的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第52-61页
四、结论与讨论第61-67页
    (一) 结论第61页
    (二) 讨论第61-64页
        1. 居住条件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第61-62页
        2. 住房保障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第62-63页
        3. 居住环境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第63-64页
    (三) 思考第64-66页
        1. 点燃生活热情,增强生活信心第64页
        2. 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私有产权房拥有率第64-65页
        3. 加强社区组织建设,鼓励开展社区活动第65页
        4. 完善以混合居住为导向的住房政策建设第65-66页
    (四)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附录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建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以广东省G市B服务中心为例
下一篇:权力分工:家户治理中的能者协同治家--以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北张村的家户个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