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中的创伤书写
约翰·济慈的美学原则研究
《蝇王》的存在主义解析
论特里·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古文论术语译介研究
论蹇先艾乡土小说创作
孔融的人生与文学
荒凉的“呼兰河”与温暖的“北极村”--萧红、迟子建的故乡回忆比较
邱心如与《笔生花》研究
洪昇诗词与戏曲互动及比较研究
论抗战时期老舍话剧创作的小说化
现代作家自传中的自我想象与重塑
《林下雅音集》研究
论叶圣陶童话创作对王尔德童话影响的接受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研究
宋前文言小说中化身型鸟故事研究
作家自我认同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
论王维山水诗作的审美建构特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中的叙事性问题研究
论格非“江南三部曲”
启蒙与反启蒙的相悖存在--论余华小说的潜在启蒙指向与反启蒙姿态
鲁迅资源之于莫言作品的影响
元结著作版本考述
试论张欣的都市小说
中国新文学早期作家笔名研究--以鲁迅、茅盾等新文化运动先锋为例
文体视野下的魏晋赠答诗
李伯元官场小说研究--以《文明小史》为中心
“世界毁灭,还是让我不喝茶?”—《地下室手记》中的“非英雄形象”叙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研究
翻译中的衔接-《归途》的翻译报告
《春琴抄》中盲目的动力装置--以春琴形象为中心
博尔赫斯的小说写作艺术
阿伦·奈斯深层生态视域下伊恩·麦克尤恩《太阳能》解读
《野草在歌唱》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
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绘画性抽象
互文视角下的《简爱》与《藻海无边》解读
论《战马》中的动物叙事特点及其意义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奥斯汀的帝国叙事与帝国意识
吉本芭娜娜文学作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之研究
女性的自我建构--《天黑前的夏天》的女性主义叙事分析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的功能文体学研究
从沉默到反抗--解读《接骨师之女》中的失语
“怪人”崛起--论浪漫主义的怪诞审美
儿童文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公主童话故事集》为例
文化态度解析--《瓦解》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研究
酷儿理论视角下《荆棘之城》的研究
新世纪前十年(2001-2010)辞赋研究述论
静水流深下的思索--论金仁顺的小说创作
玄学自然观与六朝美学
叶弥小说创作论
上一页
[151]
[152]
[153]
[154]
[15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