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
民初商事公断处:商事裁判与调处——以苏州商事公断处为个案研究
民国前期的文官制度
冯玉祥幕僚研究
林修竹研究
民国时期甘肃黄河皮筏与筏户研究
呐喊与彷徨—民国初年知识分子的社会认同与社会抉择
河南的匪祸与乡村社会1912-1932
1912—1927年湖南疫灾流行情况研究
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金融研究
北洋集团成员眼中的袁世凯形象
一个区域社会内的农民田赋负担问题--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山西地方为中心考察
民国绍兴县商会公益事业研究
文治与宪法,1918-1920
高等学校与社会变迁--从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到四川省立教育学院
民国前期(1912—1927)教学思想研究
民国人物分布特点研究
江亢虎早期思想与实践之探析
民国时期青海回族军阀集团评述
民国时期新疆民族政策得失研究
民国时期福建大刀会研究
张东荪早期政治思想论略(1912-1922)
民国初期甘肃军政派系研究
商办粤路公司浅探(1906-1929)
民国时期贵州妇女经济地位初探
中俄(苏)史学界中东铁路学术研究异同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民间教门研究
论民初教育模式的变革
朱执信思想评述
北洋军阀时期两种不同性质的立法机关
从《临时约法》到《约法》--兼论袁世凯统治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清末留日士官生初探
民国江西公有款产清理研究(1935-1949)--以南康县为例
清末民初子女权利的变化趋势--以清末民初司法实践和立法为中心
家族网络、权势精英与地方政治--以民国初年的无锡为中心
袁世凯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
中国国民政府援助韩国独立运动的缘起和发展
“作新民”、“唤起民众”--民国社会教育研究
清末民初西方的中国形象
朱启钤与北京市政建设
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
女性职业问题的言说:以《妇女杂志》(1915-1931)为中心的考察
科阿战争研究
思潮与实践:民国初期的性教育
民国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
中国东北的外国移民:1911—1949年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研究--以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为例
慈善救济事业与社会转型--以民国福建地区为例
来新夏与北洋军阀史研究论探(1949-200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妇女生活状况研究
民国时期青海省人口若干问题研究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