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论萧梁皇族的文学观
网络与作家的出场
方回《瀛奎律髓》之“格高”、“韵味”论
在时光中游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旅游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水井”意象
永不停息的“五四”脉动--鲁迅、柏杨小说比较研究
自觉和背离:现代文学中的基督教文化
沈从文的文化谱系--京派对沈从文的影响
扬雄《法言》研究
神遇的审美体悟方式研究
妙悟说的现代转化
新时期文学价值观研究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
象与幻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审美变形机制探析
敦煌歌辞用韵研究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传统与早年王国维--兼论文化保守主义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上海“另类写作”
论实用理性对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消解--兼论创造社方向转换的原因及影响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文学价值观
抗挣中的野草--在论争中成熟的胡风现实主义文艺理论
自卑与超越--沈从文创作心理阐释
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中的逃离情结
《剪灯新话》研究
春秋时期女性研究--以《左传》为考察对象
从建安七子的创作看建安时代“文学的自觉”
蓦然回首--从“个体生命”视角重读“十七年”小说
林语堂及其翻译艺术
20世纪女性文本中母亲形象的流变
自己的声音--“70年代出生”作家的生存和书写方式
归宿何在--“五四”文学中“漂泊”的现代精神
20世纪末个人化写作研究
几度沉浮几多忧--当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叙述
诗意的升腾和湮没--当代女性写作的性别意识流变
“新移民文学”的文化解读
赵树理研究之研究
唐人论唐文研究--唐文研究学术史早期状况考察
浅析《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和美学方面的贡献
山河岁月 长沟流月去无声--论张爱玲小说意蕴和技巧
《淮南子》文艺思想研究
“发愤著书”说及其郁闷心理
二程文论与诗歌研究
论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傅玄文学研究
主流叙事与另类话语--1949~1955年的《人民文学》初探
《三国志》裴注文学文献考论
残缺意识与喜剧性超越--杨绛创作的总体风格
飘荡的诗的幽灵--论新时期小说中的传统诗性质素
殊途同归--由余秋雨现象谈读者市场的作用
就里滋味别--“历史地表”下的元代女性世界
上一页
[164]
[165]
[166]
[167]
[16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