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5页 |
前 言 | 第5-7页 |
一、 我国文艺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的理论探讨 | 第7-12页 |
(一) 董学文的当代文艺形态论 | 第7-8页 |
(二) 何国瑞的艺术生产论和社会主义文艺学 | 第8-10页 |
(三) 王元骧的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论 | 第10-11页 |
(四) 钱中文的交往对话中的新理性精神 | 第11-12页 |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理论的内涵 | 第12-48页 |
(一) 文艺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第13-27页 |
1 、世界社会主义文艺 | 第13-15页 |
2 、抵抗的第三世界文学艺术 | 第15-18页 |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艺:审美意识形态 | 第18-27页 |
(1) 、延安时期 | 第20-22页 |
(2) 、解放后的文学 | 第22-24页 |
(3) 、改革开放以后 | 第24-27页 |
(二) 文艺的审美意象中叠合着多种生产方式的矛盾 | 第27-40页 |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文学生产方式受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制约 | 第27-30页 |
2 、文学表现能力和审美关系的矛盾 | 第30-32页 |
3 、审美意象多重叠合:多元决定的结果 | 第32-35页 |
4 、形式:审美变形的丰富性 | 第35-40页 |
(三) 文学把握现实生活关系,走向可以实现的未来 | 第40-48页 |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现代性 | 第41-42页 |
2 、想象与虚构--走向未来的文学艺术 | 第42-44页 |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艺术的潜能 | 第44-46页 |
4 、中国文学艺术的特殊性 | 第46-48页 |
三、 余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艺术的独特风格 | 第48-55页 |
(一) 韵--现实生活关系的表达 | 第48-52页 |
(二) 余韵:内容与形式统一 | 第52-55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页 |